儿慈会不妨把此次危机当作机会,引起大家的反思和理性判断,倡导健康公益文化,推动公益慈善体制的改革进步,岂不善哉!
中华儿慈会成立三年来,秉承民间公益的发展理念,工作可圈可点。但“一个小数点”的乌龙,闹出了“洗钱48亿”犯罪嫌疑的大新闻;接下来又出现了公开“晾晒”银行对账单的承诺不算数、改由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退缩。这令许多人、包括原先为他们打保票的人也顿生疑窦谁知道这变卦的背后有没有猫腻?
所幸,12月20日,主动承担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表明:儿慈会账目错误“属于会计报表编制差错”;律师事务所出具的《专项法律意见》排除了儿慈会存在“洗钱”行为;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也证实了儿慈会的清白。
做公益这一行,公众能心甘情愿把白花花的银子交给你,靠的就是对你无保留的信任,你必须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自省。尤其在公益法律制度不健全、公益文化环境不佳的当下中国,干这一行就是“在天堂和地狱间走钢丝”。
不可否认,儿慈会在危机处理上不专业,他们需要认真反思,更需要健全内部治理制度,全面提高专业化水平,逐步消弭事件给机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任何一家公益机构犯错误都是难免的,社会应允许一个成长中的机构有纠错的机会,只要它没有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面对公众众多质疑,需要为儿慈会鸣不平的是,该会在投资理财方面,遵循《基金会管理条例》。他们在保证公益支出的前提下,努力让待拨捐款保值增值。这是负责任的表现,应该得到鼓励。
去年,有金融机构专门为基金会量身定制了一款理财产品,尽管年化收益率达到7.2%,且由公司担保风险,还是遭基金会冷遇而“流产”。基金会管理者的“理性”是:捐款存银行安全,资产缩水没人管你;做投资就算零风险,也会引来无端猜疑、指责。何必自讨苦吃?
非理性社会压力,导致千亿慈善资产缩水!功焉?罪焉?
“祸兮福所伏”,儿慈会不妨把此次危机当作机会,把一个活生生的机构完全袒露给社会,让更多的人来剖析,来批评指点,来做横向比对。如能借此全方位提升自己,进而引起大家的反思和理性判断,倡导健康公益文化,推动公益慈善体制的改革进步,岂不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