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观察-保卫蓝天与能源供应,为何总是顾此失彼?-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保卫蓝天与能源供应,为何总是顾此失彼?
王高峰 2017-12-18

王高峰,《能源》杂志副总编辑,北京领航智库总裁


全文2600余字,读完约需5分钟



今年冬季的气荒,本质上是一次区域性能源安全危机事件,而且是近年来少有的一次安全危机。


造成危机的原因,表面看是煤改气导致的用气量大幅增加,实质上是基础设施和储备库建设滞后,调峰能力严重缺乏。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能源安全观的落后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改革停滞:上游垄断难破,下游气价不畅。


散煤是雾霾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取缔散煤紧迫且必要。冬季取暖可采取多种形式,煤炭清洁化利用、可再生能源供暖等多管齐下,不能单一依靠天然气。


  


近几年来,受大气污染日益加重的影响,从去年开始,华北、华东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煤改气,散煤燃烧在上述地区一度被禁,包括居民取暖、做饭,中小企业工业锅炉,几乎全部被取缔。散煤的口子收紧后,人们发现,华北地区的空气质量确实变好了:与2016年11月13个重污染天气相比,今年11月同期,仅有3天重污染天气。


然而,没有规划的一刀切和运动式打法,造成的负面效果也很快显现:今年入冬以来,华北和华东地区遭受了严重气荒。山东、河北等地纷纷出现天然气断供限供,LNG的价格出现暴涨,造成包括居民取暖、酒店和医院在内的民生项目供气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20171218_102700_000.jpg

某地严查无照经营煤炭行为。 ? 侠客岛


各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煤改气运动,显然缺少了相关规划及应急方案,相关部门对天然气增量的预估严重不足,最终造成异常被动的局面——煤改气了,但气没了!而后又紧急下文允许部分地区重新烧煤,但烧煤的炉子早就拆掉了!


政策的矫枉过正造成了现实的无比尴尬,保卫蓝天与能源供应之间,为何屡屡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实际上,天然气替代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河北省一年之内天然气消费需求增长了234%,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任何国家都无法保证。近日河北省已经承认煤改气“太多了”,数据显示,2017年河北省共完成农村气代煤、电代煤253.7万户,而年初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计划是180万户。很显然,“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


从性质上看,今年冬季的气荒,显然是一次区域性能源安全危机事件,而且是近年来少有的一次能源安全危机,而这种危机长期以来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造成这次危机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煤改气造成的用气量大幅增加,实质上是基础设施及储备库建设滞后,调峰能力的严重缺乏。


众所周知,天然气消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需求疲软而冬季旺盛,中石油销售数据显示,近几年北京市冬季最高月用气量是夏季最低月用气量的6倍至8倍。


因此调峰需求显而易见。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地下储气库仅20余座,几乎全部有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公司建设运营,有效储气量仅占天然气消费的2%-3%,大大低于国际16%-18%的平均水平。正因为如此,目前我国主要依赖气田调峰和压减市场等刚性措施。


20171218_102700_001.jpg

中国天然气发展最大瓶颈是地下储气库不足。 ? 界面新闻


当夏季需求不足时,供气企业便会压产、转售长期合同LNG资源等措施匹配市场需求,这样一来,冬季需求增长时,保供压力就会陡然上升。天然气消费也因此会变得“峰更高,谷更深”。


一般而言,天然气调峰主要靠地下储气库、LNG和天然气田等几种方式,而地下储气库具有初期容积大、经济、不受气候影响、安全可靠、能够合理调节用气不平衡等特点,是当今乃至今后世界上最主要的天然气储存方式和调峰手段。


相比之下,美国目前地下储气库数量将近500座,有效储气能力占总消费量的占比接近20%,因此美国尽管天然气消耗量巨大,也存在削峰填谷问题,但却很少出现气荒的状况。


之所以我国地下储气库建设严重滞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天然气价格机制问题还未厘清,企业缺乏建设地下储气库的动力。由于我国天然气价格实行政府管制,民用气价与工业气价存在倒挂,季节性价格差又比较小,导致商业地下储备库几乎为零。目前运营的储气库,也多为两大公司“义务”兴建,当然也很难有商业利润。


而在美国,天然气价格是完全放开的,冬高夏低,价差可达50%以上。法国则实行冬夏差别价格,冬季气价是夏季的1.2倍至1.5倍。这样的价差,让商业地下储气库有利可图,最终“削峰填谷”的任务交由市场顺利完成。



 三 


气荒也折射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我国能源安全观念的严重落后。


9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中国长期处于供应短缺的状态,因此形成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思维习惯,而这种习惯在能源领域表现更为突出,由于我国石油天然气消费增长较快,对外依存对越来越高,因此油气供应安全就成了天经地义的问题了,担心油气被断供,因此长期以来把石油天然气看作一种战略性商品。


在定性战略性商品的指导下,国家相关部门就难免持有油气短缺的思维,而相关石油企业又一直强化这种认识,给国家灌输这种安全观,说油气改革关系到我国的能源安全、国家安全,而一旦把一个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角度,它就失去了讨价还价的空间,这也是我国油气领域的改革长期以来推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油气改革滞后,带来的直接后果有二:一是上游垄断难以破冰,资源开发只能掌握在几大公司手中,而LNG接收站建设和进口方面,民营企业又几乎不能参与,这就造成上游资源供应的短缺,尤其是在冬季用气高峰时期,难以形成充足的后续补充气源。二是改革滞后造成下游气价难以理顺,由于受资源量限制,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气价改革也由此进入既保民生,又保蓝天的死胡同。


夏季用气低谷时段,中国进口的LNG有部分富余,使得夏季气价整体下调,而且很多地方点供盛行,整体上拉低了夏季的气价,这就是资源供应充足带来的福利,因此,改变当前能源安全观念,放开上游开发和LNG的进口限制,将会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中国当前的天然气供应格局。


20171218_102700_002.jpg

中国自2009年底开始从土库曼斯坦进口管道天然气,成为同时进口LNG和管道气的第一个亚洲国家。


  


这次气荒尽管付出了很大代价,让一部分民众受冷挨冻,但却客观上检验出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散煤的燃烧带给大气的污染异常严重,是造成大面积雾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禁燃散煤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可以判断,煤改气、煤改电等“去散煤”政策的导向是对的,找到了问题的实质,只是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出现了问题,缺少了应急预案。


不同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京津冀地区,大约每年消耗3500万吨散煤,而这些散煤基本上是对空排放,无环保设施,因此污染物的排放量巨大,有数据显示,上述散煤的污染物排放量占京津冀地区所有燃煤排放的一半左右,而散煤消耗量仅占该地区煤炭消耗总量的不足10%。


毫无疑问,保卫蓝天治理大气污染是未来的重中之重,那么冬季用气高峰期,在天然气存在缺口的时候,取暖就应该多管齐下,不能仅仅依靠天然气。就如倪维斗院士所言,大家都知道天然气是个好东西,但是它是稀缺的,就像是法国香水,应该把它用到俊男靓女的脸上,而不是涂在老太太的脚后跟。


事实上,我国北方冬季取暖有多种途径,比如煤炭领域人士一直提倡的煤炭清洁化利用,由于散煤的消耗过于分散,原煤的污染物排放难以控制,因此在天然气存在大量缺口的情况下,可以将原煤进行清洁化,做成型煤、兰炭等排放相对低的产品。再比如,在河北北部的一些地区,风电装机量大,但弃风严重,可以研究电代煤进行冬季供暖的可能性,这样既能减少排放,又增加了新能源的利用比重。


总体而言,今冬的气荒从多个维度折射出了环境保护与能源供应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是管理者应当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多渠道负责任地进行改造和资源配置,而不是一窝蜂、一刀切和只唯上。


*作者为《能源》杂志副总编辑,北京领航智库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