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88岁的邓小平开始了载入史册的“南巡”,随着一系列“解放思想”的讲话响彻神州大地,中国民营经济进入了发展的春天。今天,中国公益事业也正在经历着类似的历史性转变:由“无证试水”到正规准入,由打破垄断到公平发展,2011年的“美美门”,被认为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后,中国公益将迎来一个什么样的走向?一些经历过民营经济改革的企业家和公益领域的从业者们试图寻找答案。
2月5日,中国企业家论坛携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在2012亚布力年会上联合主办了“企业与公益分论坛”,从企业和公益两个视角对中国公益发展进行了研讨。呼吁中国公益事业尽早突破垄断瓶颈、富人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同时中国年轻人可以在公益领域“揭竿而起”,推动中国公益事业进入现代化发展模式。
中国公益落后20年
2011年起,随着社会对陈光标式传统慈善模式的讨论,“现代公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普通公众的视野里,中国公益事业距离现代模式究竟有多远?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友成大学(筹)校长汤敏表示,相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言,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几乎落后20年。
汤敏表示,中国民营企业是在邓小平南巡以后开始大发展,中国公益领域的现状与当初中国民营经济的历史阶段非常相似。1992年中国虽然有一些民营企业,但国企仍然占据市场最大的份额,这跟中国目前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组织占据大的资源份额的情形相似,大部分社会捐赠,最后都是进入了政府背景的慈善机构。而“美美门”正好在这个时候引起了包括政府在内的整个社会对中国公益事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关注和思考:中国公益事业究竟应该怎样做?
1993年,中国首部《公司法》正式出台,民间资本大量进入经济领域,许多国企在垄断优势被打破后,适应不了竞争环境,纷纷关掉。“下一步,垄断型的、政府办的基金会肯定像国企当年一样,面临更多的困难,中国民间公益事业也会如1992年之后中国的民营企业一样,迎来越来越大的发展,我觉得郭美美事件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汤敏预测。
“捐款变税源”会毁掉慈善热情
在论坛上,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认为,现在政府已经有钱了,如果仍然把慈善作为第二税源,通过民间筹钱弥补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是在伤害公众的慈善热情。
对于“官办慈善”,徐永光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给予了理解:“中国过去是政府一统天下,后来改革开放,办慈善由政府背景的机构来做基金会也是那个时代的结果,而且那个时候国家的确很穷,通过基金会、慈善会向民间筹钱,用以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可以理解。包括希望工程,如果不靠民间力量的支持,很多孩子要失学。”
但对于官办慈善组织在今天仍然存在,徐永光表达了不同意见,他由郭美美事件为何会引起社会强烈不满的角度分析说:“为什么郭美美一个微博能毁了红十字会百年老店,实际上这是公众一种不满情绪的宣泄,不满什么呢?就是不满慈善的官民不分。慈善的本性应该是民间的,但在中国,现在政府那么有钱了,仍然把慈善作为第二税源,官办慈善组织用权利做靠山,政府通过官办慈善组织向民间筹钱,弥补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对于今天的中国慈善事业,这是在毁掉慈善,在伤害公众的慈善热情。”
富人应负更多社会责任
美林全球财富管理去年发布亚太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富人53.5万人,全球排名第四,这些人士的资产42%投向股票市场。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社会财富结构堪忧。
民政部原慈善与社会救助管理司司长、现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谈及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时,再次把焦点集中在了中国财富的“金字塔”顶端。
王振耀说,中国面临的贫富矛盾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发生过,比如美国。美国解决矛盾的方式是许多大资产阶级站出来做慈善,他们出钱建大学,成立公益公益项目,用这种方式改变了国家的社会结构,从而帮助社会实现了稳定,建立起一个新型的社会机制。
“跟美国的富豪比,中国有些富豪对社会的担当还远远不够。我觉得富人可以在公益慈善方面做出更多表率和行动,带动全社会在慈善观念和行动上的转型。企业家只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大量的企业家形成一种风气,整个社会的转型就会加速推进。”王振耀说。
不久前,比尔·盖茨发表了他新一年的年信,他透露了自己一直能保持乐观的秘诀:“因为我们深信,人们看到资助对象的生活得到改善,助人之心一定会有增无减。”
企业家做慈善不再是捐钱
去年年初,陈光标式慈善引起广泛讨论,企业家该怎样做慈善是至今关注的话题。对此,联和运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树新表示,中国新一代企业家必须理解到慈善不再仅是捐钱,更不是一个新的明星符号。
从2004年就进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张树新认为企业家做慈善应更持续、系统和专业。“企业家必须要找到对应其思维的商业模型,在今天来看,就是支持中国草根NGO(非政府组织,本文特指民间公益组织)的成长。”
“社会企业经营目的不是为了赢利,而是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当天,徐永光通过香港一个名为“黑暗中的对话”的案例解释了社会企业。该企业旨在让健康人去体验盲人的黑暗空间,这是有偿体验。而投资人也规定赚钱后可以分红,但分红不能超过收入的30%。徐永光评价道“分红更容易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企业,但又保证企业的主要收入仍用于实现社会目的。”
公益需年轻人“揭竿而起”
去年4月,亚布力论坛在美国办了一个中美企业家论坛,论坛中间有一个公益论坛环节。让主办方意外的是,现场挤满了20多岁的中国留学生,美通无线公司董事长兼CEO王维嘉感慨道:“这件事情给我很大震撼,我以为今天的年轻人最关心创业,但是他们用行动表明了对公益的关注和热爱。”
在亚布力公益论坛的现场,汤敏也对未来的中国公益事业发展表达出了对年轻人的期待。汤敏说:中国未来的公益事业要做大做强,首先需要一批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成为领军人物;第二,需要大批的年轻人揭竿而起,“我想从最基础做起,在大学里面开始做我们社会企业创业的启蒙教育,即使企业家真正下海了,还要有一大批年轻人愿意跟着,我们应该做一些比较大规模的基础性工作,这可能是我们未来发展方向。” 本报记者黄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