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北京又一公益打工子弟校被关 南都基金会要求政府解释-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北京又一公益打工子弟校被关 南都基金会要求政府解释
2012-07-23

学生分流被要求“七证齐全”,学校发起方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称将不排除采取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

2011年8月25日上午,北京某农民工学校内,一名学生在一间教室内背书。 朱嘉磊/CFP

在与相关部门多次协商未果后,由公益组织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下称南都基金会)支持、专门招收打工子弟的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也于近日被迫关闭。

 

【财新网】(记者 蓝方)在与相关部门多次协商未果后,由公益组织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下称南都基金会)支持、专门招收打工子弟的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也于近日被迫关闭。

2012年7月16日,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配合朝阳区教委和金盏乡政府,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进行学生分流意向统计和报名工作。南都基金会方面表示,已为保留学校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未来不排除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学校合法权益。

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位于朝阳区金盏乡,其前身乃是民办性质的京华希望学校。2007年和2008年,南都基金会在朝阳区教委的引荐下,将京华希望学校的北马房校区和马各庄校区先后改制为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的两个校区。基金会向学校提供150-200万的种子基金,并引入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发展。这一做法一度被看做是打工子弟教育领域的重大创新,在政府办学和私人办学之外,发展出民间公益办学的道路。

截至2011年底,南都基金会在全国资助了11所新公民学校,获得颇多嘉奖,也给打工子弟带来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的两个校区,自2007年起,已收到社会各方投入的上千万元的公益资金。

然而,拆迁、勒令关停的阴影,也始终笼罩着这所公益学校。2009年,因政府拆迁,第一新公民学校的北马房校区被迫关闭。大部分学生被分流到了马各庄校区。

但因为学校办学许可证的注册地在北马房,北马房校区关闭后,马各庄校区不得不重新申请办学许可证。

2011年11月,朝阳区教委向学校发出《关于开展扶持审批自办学校的回函》。针对教委提出的整改意见,南都基金会进行了立项拨款。2012年1月,学校接受了朝阳区各委办局和金盏乡政府的验收检查,等待教委的最后审批。

然而没想到的是,学校未能等来最终的审批结果,却接到了关停学校的通知。被同时要求关停的,还有另一所知名的公益学校——由公益机构"工友之家"发起的同心实验学校,以及另外两所私人办学的打工子弟学校。

政府在《告知书》中指学校不符合有关的安全和卫生要求,更未依法获得办学资质。要求学校"停业关闭,自接到告知书之日起,停止一切教学活动"。

南都基金会方面认为政府关闭学校所给出的理由"站不住脚"。要求有关部门就此进行合法、合情、合理且正式的书面解释。同时,基金会希望教委继续学校的审批工作,或者通过委托办学的方式,让新公民学校得以存续。

事实上,朝阳区教委此前有大量"委托办学"的实践。即采用民办公助的方式,指定部分合格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分流、招收打工子弟,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但究竟选择哪些学校"委托办学",政府方面却没有明确的程序和标准。

朝阳区内的安民、博雅、星河双语三所学校,即是委托办学校,随着"非法"学校的取缔,这三所学校大规模扩张。在今年又有四所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的情况下,这三所学校的学费闻声见涨。如安民学校,已从每学期880元上涨至1000元。

新公民学校希望由政府"委托办学"的请求并未被朝阳区教委考虑。眼见学校难逃被关停命运,基金会方面又提出三点要求: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设置任何入学门槛;保证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妥善安置他们的工作,或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对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和其他爱心机构、人士在北马房和马各庄学校的全部公益投入进行补偿。

然而,就当前政府提供的分流方案来看,被分流的学生要进入公立学校的"五证"(户籍、暂住证、原籍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在京实际居所证明和工作证明)门槛并未降低,委托办学学校更将门槛提高到"七证"——同时还要求提供借读证和学生接种本。

基金会方面认为,这"七证"就足以拦住不少跟着父母来到城市的孩子。7月初,南都基金会向朝阳区委、区政府发出公开信,其中提出,如果学校正当、合法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南都基金会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法律途径来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联合主要捐赠人共同起诉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