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观察-祝你新年快乐,像是一个陌生人祝福另一个陌生人-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祝你新年快乐,像是一个陌生人祝福另一个陌生人
袁满 2019-02-02

南都观察的读者,


提前道一声“新年好啊”。旧的一年就要真正离我们而去了,很开心你读到了这封“信”。


前些日子编辑部已经发过了一篇“新年献词”,现在又写了这封小小的信。有些话也许可以不用那么“严肃”,我们这样想。那就轻松一点吧,像是一个陌生人写给另一个陌生人,或者像是一个朋友写给另一个朋友。


南都观察已经快三年啦,最近的这一年它“消失”过一小段时间,是在夏天的尾巴上,那天我刚好在贵州休假,傍晚和朋友们在路边落脚的小旅店里聊天。白天刚开过一段路程,有两个也许有趣但又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发生。一个是在休息站的卫生间,墙壁上的提示语“向前一步,贴近文明”被翻译成了“Close to urine, close to civilization”,另一个是高速路上路过盘县,路标提醒说距离民主还有4公里,距离六盘水还有146公里。


你看,这就是我的日常,总是关注一些无聊的事情,攒一些莫名其妙的“梗”,默默把它们记下来。有的“梗”被用在了南都观察年初的“年度对话”上,我上台讲了一段脱口秀,把每个嘉宾都冒犯了一遍。


这是我第一次在那样的公开场面下脱稿演讲,做得似乎还可以,以至于嘉宾们都没有真正生气。总是这样,围绕着我的小小的环境对我都特别友善,我总是得到原谅,甚至是过分的称赞。有时候这会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原谅和称赞的背后是更多的期待,我有些害怕这样的期待,它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它,意味着不能再偷懒了。于是我常常同时陷入窃喜和焦虑中,程度都很轻,但都得花一些时间去化解。


三年前我还只是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应届生,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正式发起了“南都观察”,编辑部成立了,我成了编辑部的一员。和同事们一遍遍登陆后台编辑器,一封封发出约稿邮件,一次次去往不同的资讯现场,一寸寸铺起数百万字的内容。三年就这样过去了,如今更年轻的同事们已经用“95后”这样的标准来区别彼此,我就这样被“排挤”出了“年轻世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快,他们也会被“排挤”的。


过去我总是有些胆怯。要看很多已有的稿件,觉得自己大概懂某位作者关注的领域了,才敢发出约稿邀请,也很少主动联络那些已经有了联系的作者,有时候外出,在大会或者探访等活动中,总是待在角落里,录音笔就记录着,手头的笔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依然像在学校里一样,祈祷着“不要点我起来”。最近这年改变了一些,遇到有意思的事情会主动参加,遇见有意思的人也偶尔主动去问好,运气好的话,也可以写一些轻量的文章。


我不太清楚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仿佛脑子里有一个“经验槽”,工作的各种日常缓缓慢慢把它塞满,但也没有一个升级或者变身的过程,突然想起来的时候,竟然就已经胆敢主动向陌生人“搭讪”了。有时候也会收到受访者的一些反馈,大多也都是友善的,我会开心好久。有些细节到现在想起来依然都那么快乐而生动。


南都观察关注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公共议题,作为它的编辑,自然而然,我也被贴上了一个“关注公共议题”的标签。这同样让我有些困惑和抗拒。我的职业是文字编辑,或者说我的身份是在一个公益基金会的“传播项目”之中,这些都让我获得了相应的报酬。职业要求和个人兴趣常常混淆,“关注公共议题”既是工作,时而也被我视作一种责任。我一直想不清楚这个问题,幸运的是它好像并不紧急,想不清楚也不会过于影响我的工作或者生活。未来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我可以继续缓缓慢慢想下去。


即使三年过去了,我确实觉得自己在有些地方成长了一些,但在有一些地方依然“很笨”,比如策划选题、约请作者,甚至是日常的编辑改稿,都没能找到什么捷径,依然和三年前一样困难。有时候待编辑的文章太长,但又已经盯了电脑屏幕太久,我不得不用废弃A4纸的背面把文章打印下来,用笔一笔一笔标注,最后再统一改到电脑上。编辑部也总是用一些笨办法,甚至主动删除一些看起来很能调动情绪的表达,删除句段中并不必要的感叹号。可能在我们文章里找出来的错别字都比感叹号多。


都是一些笨办法,却让我们一直继续下来。


去年我们新发起了一个叫做“未来的事”的栏目,在每个周五推荐各种各样我们认为有意思的活动,大多数都是线下的,有时候编辑部的同事也会去到各种活动的现场,带回来一些类似“学习笔记”或者“现场速写”一般的资讯。我们本来也有常规的沙龙,教育、性别、环保、文化……各种议题。连这种活动的方式也是“笨笨的”,我们还对线下交流保留着古板的偏爱,并且借此“再生产”了一些自认为有用的内容。


更小一些的交流让我觉得自由、结实,彼此变得不再小心翼翼,说出的每一个词语就是词语本身的意思,不用去顾虑谐音,不用刻意去模糊处理。


我印象深刻的事情还有一个,是关于“能量补给”的,分别来自梁晓燕老师和李一诺老师,她们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每次觉得辛苦、无力、想放弃的时候,去到最一线,去听那些真实、快乐的声音,每一点勤奋、努力、坚持才营造出了一小片一小片更富饶的环境,这些环境里保护了天真和快乐。意义不在别处,意义就在身边。


新的一年里,南都观察会继续约稿,也会继续举办各种活动,继续招募新的伙伴。我自己也会继续去探索那些暂时还没有解答的问题,可能也会有一些其他的改变。下次再见到,希望我能比这次表现得更好一点,配得上我愿意去承担的这些期待。


新年来啦,希望你比过去更快乐、坚定,像是一个陌生人祝福另一个陌生人,或者像是一个朋友祝福另一个朋友。


袁满 南都观察编辑

戊戌年腊月廿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