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观察-诚信 · 友善 | 这是一个诚信缺失的年代吗?-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诚信 · 友善 | 这是一个诚信缺失的年代吗?
2018-12-26


2012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正式提出,经过数年,如今每座城市以及众多乡镇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12个词语,每一个都有丰富的内涵甚至不同的细分。


这是一套美好的表述,南都观察曾在2016年以此为基础,整理过一个书单,并且在历次互动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图书作为礼物赠出。


过去的书单随着过去的账号消失了,如今我们更新了这份书单,每期学习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部更新完毕之后,将有一个全新的互动于12月29日推出。这是最后一期。


点击“富强 · 民主”“文明 · 和谐”“自由 · 平等”“公正 · 法治爱国 · 敬业回顾前五期。



▍诚信:一言九鼎,重于泰山


即履约践诺,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倡导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信守诚诺,诚恳待人。诚信是做人之本,是交友之基。为政之道、经商之魂,心灵良药。国家诚信而立威,社会诚信而有序,为人诚信而事成。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20181226_132522_008.jpg

 

郑也夫在《信任论》中追溯了“信任”与“trust”的汉英词源,其在各文化的典籍、俗语中的含义,提出“信任是一种态度,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它可以表现为三种期待:对自然与社会的秩序性、对合作伙伴承担的义务、对某角色的技术能力。它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理解,它处在全知与无知之间,是不顾不确定性去相信”。

 

640.webp (1).jpg

 

《独自打保龄》总结了美国社会建设运动之后的公民社会发展,跨度约从19世纪最后30年至20世纪末。其中最重点的是关于“社会资本”(社会上个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社会关系网络和由此产生的互惠互利和相互依赖的规范)的起伏。全书涉及作者数年的持续研究、广泛搜集的数据和案例。


在“互惠、诚实与信任”一章中,作者罗伯特·帕特南提出,“普遍互惠”意指:“就算我不认识你,就算我得不到丝毫立竿见影的回报,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你,因为我坚信,你或者其他人在未来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给我以回报。”有经济学家指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互相信任的社会拥有相当大的经济优势”。而公民参与和社会信任是相互强化的。


640.webp (2).jpg


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中,弗朗西斯·福山从经济活动入手,渐次推进到社会、文化、制度,并将诸结构性要素加以通盘考量,讨论了信任作为文化理念在经济社会塑造中的作用。他指出,人类自组织的共同体是信任生成的园地,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自发社会力量的形成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将不仅带来经济的活力,也会带来政治的活力,并将抑制因静止固化而导致的腐败,而其自身也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蓬勃的生命力。


640.webp (3).jpg


着名的“囚徒困境”常被用作“零和博弈”(表示所有博弈方的利益之和为零或一个常数,即一方有所得,其他方必有所失。在零和博弈中,博弈各方是不合作的)与“非零和博弈”的引例,人们常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维中。为了进一步研究博弈与互惠机制,密歇根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在1980年代用计算机竞赛游戏的方法让几个高校的团队相互竞争,最后多伦多大学的一个团队取胜了,他们采取的策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程序的逻辑建立在合作之上。


在《合作的进化》一书中,罗伯特说:“人们习惯于考虑零和对局,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赢,另一个就输。然而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都是非零和的。一般来说,双方都可以做得很好,也可以做得很差。双方的合作是可能,但并不是总能实现。”



▍友善:推己及人,善心善行


它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孟子·公孙丑上》写道:“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荀子:“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640.webp (4).jpg


孟子主张“性善论”,主张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但有口腹衣食之欲,更重要的是有善良的本性。孟子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在此之上,人产生了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的萌芽,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四心”为人提供了向善的可能性,只有不断扩充、培养这些品质,一个人才能成为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的完人。


20181226_132522_013.jpg


如果说人性本善,为什么还会有斗殴、战争、大屠杀?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研究了人类文明中出现的“非人化”(dehumanization),疑问为什么某些群体(如性取向方面的少数、移民、生理或心理残疾的人,以及各种特定的民族群体如罗马吉普赛人、犹太人等)曾在不同的时候沦为非人化的受害者。他进一步指出,非人化的具体表现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是生物学、文化和人类思维结构三者共同的产物。另一个充满挑战的观点则是——维持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工具性力量便是群体间的敌对。


640.webp (5).jpg


研究“社会资本”的罗伯特·帕特南的另一部着作《我们的孩子》中,他和研究团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序言中,他写道:“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景况,当时,小到克林顿港,大到整个美国,社会经济壁垒处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具体表现为:经济和教育高速发展;收入平等程度较高;邻里和学校内的阶级隔离维持在低水平上;种族间通婚和社会交往的阶级壁垒也可以轻易打破;公民参与度高,社会凝聚力强;出身社会下层的孩子们有着充足的机会去攀登社会经济的上行阶梯。”这像通往一个更友善的社会环境的新起点,经济在向上发展,人们有社区、教堂、学校,往来频繁。但随着经济下滑,到新世纪,传统工业区一个个衰落,商铺歇业、人口被迫外流、消费水平日益下降。


社会开始变得保守,作为主要生活场域的邻里社区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阶级隔离,教育隔离体现在分班、分校甚至是分学区,跨阶级婚姻也日渐衰落……种种因素叠加,“机会平等”越来越遥远。帕特南继续写道:“经济上的沉重打击突如其来,但一开始并未导致社会的败坏,这要归功于我们年轻时代仍然强韧的家庭和社区纽带,它们缓冲了经济崩溃的社会破坏力。但随着地方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一届又一届高中生进入社会,那曾在五六十年代支撑起克林顿港这个小小共同体的社会规范,也在日复一日地受到侵蚀。”在贫富分化加剧、阶层固化的社会里,孩子们难再体验父辈经历的那种向上的、友善的社会环境,却开始遭受不平等的童年。


640.webp (6).jpg


美国的渐进革新进程中有一个首要构成部分,即是私人公益事业,基金会是其中一种格式,也是首要的构成部分。有发自内心的个人友好善行,也有专业、系统的现代慈善。


资中筠研究美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注意到除教会、庚款办学之外,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作用。该基金会对中国相当多的学科的开创作用都大大出乎她的意料。“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出于一种什么理念?”从这个念头开始,资中筠利用各种机会留意收集有关美国基金会方面的资料,除书籍文献外,还利用短期访美的机会先后采访了20家以上的基金会、有关公益事业的研究中心及其负责人和专家。


从卡耐基洛克菲勒,从福特到凯洛格,从索罗斯到比尔与梅琳达·盖茨,美国的各大基金会的影响进入了每一个美国人生活当中。基金会在社区服务、教育、社会福利、科学研究、医药卫生以及有关可持续性发展等多个领域,不但对美国社会有深刻影响,而且其影响遍及全世界。这也是中国慈善公益行业的必读书。


*点击“富强 · 民主”“文明 · 和谐”“自由 · 平等”“公正 · 法治“爱国 · 敬业”回顾前五期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