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观察-王烁:关于共享助人的思考-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王烁:关于共享助人的思考
王烁 2017-11-27

王烁,南都观察特约作者


全文1800余字,读完约需4分钟



所有参与者理解现实,自我激励,做一点是一点,行动起来,从自己开始,点一盏灯,照亮身边方寸之地也好。


因为巧合,我对大兴火灾后救助流离失所者的民间行动有近距离的观察。


第一,这次行动面临突发、大规模、分散的救助需求。虽然是从大兴火灾后急剧加速,但清退行动分布在北京五环外的多个城乡接合部。


第二,因为天气寒冷,清退坚决,流离失所者又无集中安置,往往全家遇困,散处各处,时而处于躲避状态,令人于心难忍,又加大救助难度。


20171127_113845_000.jpg

11月25日,西红门镇新建村,沿街的店铺均已经关门。 ? 谷雨实验室


第三,所谓救助,就是把资源交到急需资源的人们那里。这需要有资源,需要知道等待救助的人在哪里有何需求,需要切实地把资源给到他们。简言之,就是资源,信息,人手。


第四,先说资源,民间救助所动员资源与潜在救助对象的需求相比,规模不成比例。以万计的人突遭清退,最急迫的需求有两个,一是暂时安顿,无论是否返乡,他们都需要在零下五度的北京冬夜里找到暂时栖身之地。二是搬家与出行。孤身在京的年轻人相比之下还好,对一家老小的家庭来说,搬家都是大问题。目前“合格”的出租房价格大幅上涨,既说明需求之大,也加剧了他们的困难。此外,一部分流离失所的人还需要紧急资助,一部分希望找工作,不一而足。


目前的民间救助,一是自发产生,二是数量有限,三是成建制参与更少。


中国从来不缺少热心人,许许多多人想作小额资金捐助,但这些民间自发形成的救助行为不能接受这类帮助,因为公开募捐行为受法律严格监管。能亲力亲为驱车到现场助人的热心人,与天南海北愿作小额捐助的热心人相比,显然不是一个量级。


虽然如此,资源不足还不是首要瓶颈,因为受制于信息与人手制约,现在的可用资源也未能有效使用。


第五,这与信息有关。一方面,信息量极大,随时都能看到听到新的清退人口信息。另一方面,可直接用于救助行动的确切信息,如需要救助的人数、位置、具体需求,却很少。这些可用信息是分散的、零星的,往往来自于在一线的志愿者、记者。他们反馈出来的情况是这样的:所有需要救助的人都有手机,但他们不知道救助者想办法找到他们而不得。


20171127_113845_001.jpg

在另一份“支持信息”中,撰写者提醒“打印出来……尽可能地把信息传播给需要帮助的人”。


原因一说就明白,尽管社交媒体高度发达,人人都有微信,但信息鸿沟仍然存在于不同层次的朋友圈之间。有人试图制作清退地图,但首先能否实时更新是个问题,更何况这类信息同样不够确切具体,还是难以用于一线救助。


第六,目前看到最有效的救助是这样实现的:热心人通过微信群自发聚拢,自报所能提供的帮助,汇集需求信息,经协调员初步过滤之后,在群内分发,或者各人自领。所有参与者理解现实,自我激励,做一点是一点,行动起来,从自己开始,点一盏灯,照亮身边方寸之地也好。


在一线的人力主要就是志愿者与新闻记者们。我看到了令人感动的救助,虽然数量远远不足,但没有人能要求志愿者们更多。新闻记者从事采访,要离现实极近,所以相当了解有关信息,同时又恪于职业要求,要保持一定距离。有些记者被看到的惨状深深触动,参与到救助之中,这也激发我的思考,新闻工作者不能自外于社会进程,本身也是这进程的一分子。如何在职业要求与私力救助之间,找到两者相安的通道?我觉得最好的做法,就是于公于私,都尽力让信息对接起来。


还有就是快递员、送餐员这类群体。他们深切了解本地社区情况,自己也受到清退运动波及,他们兼具需要救助和提供救助两重功能。帮助他们,并帮助他们帮助他人,可收杠杆之效。


回过头来说,微信群动员能力强大,生命力强韧,但有两个明显短板。一是微信群天然聚集相似的人群,所以信息同质化,缺少需要救助者的信息。二是微信群没有简便有效的信息管理和分发机制。


第七,那些更有建制含量的救助努力则多一重苦恼。已经看到个别公开提供救助的民间组织因他事被关闭。一群人士发起“温暖北京”,试图用微信公众号打通被救助者和救助者之间的信息通道,但用来采集信息的第三方表单工具也被关闭。


20171127_113845_002.jpg

“温暖北京”发起的信息征集中,对于求助信息的收集显示为“被禁止”。 ? 温暖北京


其实,民间救助者帮忙不添乱,尽力带去一点温暖,缓释流离失所者的痛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社会需要民间自力救助。


第八,未来大规模的突发的社会自我救助,须解决已谈到的三个问题:

  1. 合法地将大笔数、小额资金直接交到需要救助者手中,无需中间托管,解决公募严格监管问题。

  2. 打破朋友圈信息鸿沟,对接不同收入、不同地方、不同交往圈子的救助、受助双方。

  3. 易部署,升级快,可移植,可平移,抗灾能力强。


各位想必已经想到,我在讲的是共享帮人的产品需求。


以前人们开玩笑说要开发“滴滴打人”,我看打人可以放一放,“滴滴帮人”更急。人的需求很简单,无论何时何地,那些陷于困顿的人们,无非是需要资助,需要出行,需要安身,也就是小额资金、运输、暂住地。只要能定义出来的需求,就可能用技术搭桥去满足它。这些思考只是开了个头。


这次北京冬天的救助,我没有到现场,我认识的朋友很多到现场。他们没有补天之力,仍然在努力补天,我以这个简短的观察向他们致敬,并寄望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