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光专栏-公益与商业的跨界结合-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公益与商业的跨界结合
2017-09-06

TIM截图20170906155048.png

8月10日,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的新作《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社会企业与社会影响力投资》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社会企业与社会影响力投资》由北京弘益文化有限公司策划,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该书由牛根生、徐小平、刘东华作序,王石、沈南鹏、陈志武推荐。


TIM截图20170906154953.png




今天节目里,思元主播邀请到徐永光老师一起探讨公益与商业的跨界结合。



内容概括

1.近年来,您的公益市场化言论是引起了公益圈内很大的争议,如何看待这个争议?

答:实际上公益市场化要用市场化的理念、规格,来让公益事业的运行更加有效,因为市场化首先是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就是一定要从需求出发来做事情。

我们做公益的人,经常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觉得这个事好才来做。但给钱、给物是不是受益人所需要的,尤其是给钱,会越给越坏,会把人的惰性,甚至恶性激发。比如说咱们去西藏,总是有孩子们拦住你的车要东西,一路上都是这样,因为总是有人给东西、给钱,让孩子们觉得原来人是可以不劳而获的,所以就去拦车了,这样实际上激发的不是善,而是恶。

还有呢,比如哪个地方受了灾,很多志愿者、机构一哄而上,我们去到那里,孩子们就会说,叔叔你看,我们已经领到了10个书包。大家想想,这10个书包是谁的需求,根本不是小孩子的需求,是公益机构和志愿者的需求,这样的现象在公益领域比较普遍。所以公益市场化,是按照市场的规则,需求导向的原则来做事情。


2.我们看到现在有一些NGO组织在策划或者执行项目的时候,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同时在公益圈内,人才是比较匮乏的。我们也看到每一年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或者各个团委、机构举办的一些大学生项目创意大赛,那么对于学生的公益创意项目比赛,您是否有过关注,又是怎么看待学生公益项目发展的情况?

答:长期关注并且无数次参加过大学生的公益创意项目的评选,对参加竞赛的大学的大陆和台湾学生进行比较,首先获奖的项目数量与中国的差不多,那么,区别是什么呢?大陆这边大学生设计的公益项目是大而化之,设计这个项目是要解决全中国的问题。而台湾同学提供的项目,是满足了某一些人群的需要,能动员资源让这个项目成功。

我们的大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得很大,实际上好多事情是根本做不成的。我有时候问这个项目有多少把握,如果说不出有90%的把握,其实本身你自己都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怎么可能把项目做成呢?我还会问一个问题,你是不是愿意一直做下去,毕业以后就做这件事,好多人就退回去了。那你现在拿来申请,要求获得奖,你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解决问题,还是做应景的文章,以后对自己的未来带来发展的利益,这些情况在我们的大学生公益创意或者商业模式的设计比较普遍。

但总体来讲,大学生在参与公益方面的热情还是非常高的。在大学期间,不参与公益的大学生是少数,参与的是多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们不少公益机构成功的领导人,大学期间他们参与了某个公益活动,后来他一直做下去,那么这样的大学生是社会非常需要的。


3.近年来,您有一系列非常锐利的论点,每次抛出都是骇人听闻的,也激起了很多的骂声,您从不争辩,那么您是有怎样的考虑呢?

答:我觉得,公益行业思想比较沉闷,就是说科技创新、市场创新,包括政府创新,其实天天都有变化,但公益的变化就很少,公益领域的改革也很少听到。

所以我有时候说的话会比较尖锐一些,会引起一些不同意见,因为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可以讨论。比如我一篇很完整的内容的演讲或者一篇文章,用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题目,你这个题目平淡无奇,人家不会关注,题目尖锐一点的内容不看,人家(没有认真了解)就给你下结论,所以这也是一种比较浮躁的情况吧。

我觉得争辩也无益,大家呢最主要还是自己去体悟吧,自己去做,这样更好。


4.您在书中提到说公益领域遍地是黄金,商机无限,做公益的多半是看不懂的,做商业又要去追求纯公益,事实上有人认为是商业搅浑了公益圈。对于这样的观点,您在书中第一章提到了重新认识了商业和公益,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答:商业是近二三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激发点是信息技术革命出现了互联网,信息产品有共享性的特征,互联网的经济模式本身就带有一种共享性,也叫分享经济。现在商业越来越向公益靠拢,就是商业里面拥有很多公益的元素,所以这就叫做,商业向左。

左和右在国际上,对于社会企业有一个光谱图,把社会企业放在中间,一般来讲,左边讲公益,是花钱,极端的极左就是一字千金,滥行布施,这就是非常左了。那右边是赚钱,右边的极右就是唯利是图,急功近利。所以左边的不讲效率的公益就要向右走,注重效率,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商业要向左走,就是说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做战略公益。

那么公益向右呢,我们很多公益项目做着做着就做出了规模,它是可以再进一步放大,在放大的过程当中,就会面临着两种选择,继续用免费的模式来做,做不下去了,因为烧钱是不可持续。但是要转向商业的模式来做,那么我要收费,很多服务是愿意付费的,因为你解决了他的问题。所以转向了商业模式之后,这样公益项目就可以可持续,可以放大,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因此,这个就是“公益向右,商业向左”的大体意思。


5.本书第二章提到,为什么需要社会企业,有很多NGO小伙伴是非常想了解这个部分的内容,徐老师您和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

答:对于社会企业,是用商业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大体上有三个底线,一个是社会底线,一个是环境底线,还有一个是财务的可持续的底线。把社会目标放在第一位,把赚钱放在第二位,就是社会企业。最近了解到做农村女童保护项目,但实际上,这样的项目不管是有女孩还是男孩的家庭都需要的,这是一个社会需求,是有市场的。这个有市场的行为其实就是能够使更多的人受益,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事情的重要性。

如果是公益的话,要靠基金会的资助、个人的捐赠去做,他是有天花板的,做不大的,但是我们能在里面找到商机,将他做得越大,那么社会会越受益,如果你赚钱赚的越多,受益的人就越多,说明你做得好。

美国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有一句话,我觉得对我们很有用,他说只有把解决社会问题变成有利可图的机遇,社会问题才会最终得到解决。有利可图了,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做,冲着解决社会问题来做,所以用商业的模式做得越大,社会问题才会解决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