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南都公益观察特约刘畅撰稿
“国际儿童失踪日(5月25日)”与“六一”儿童节先后到来,随着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发布寻找失踪儿童或寻亲平台的讯息,“中国版安珀警报”的概念屡屡被提及。起源于美国的安珀警报可否为中国打拐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在大洋彼岸它又遇到了哪些中国式问题?
梳理各个平台的反馈数据可发现,最大地焦点在于“及时”与“核实”之间的博弈。一面是失踪儿童家长的焦急与公众高涨的参与热情,另一面则是对是否侵犯隐私权以及谣言四起导致干扰司法程序、浪费公共资源的担忧。还有人提出——社会力量、商业机构应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就此而言,“中国安珀体系”的实践,将是一条审慎漫长的道路。
一
爱子被拐,近在咫尺同城却难觅踪迹,身为父母最大痛苦莫过于此。
6年前,一岁半的男孩郭苒在北京通州被拐走。报警找寻未果后,他的父母几近崩溃。
其实事发两天后,孩子便被流窜的拐卖者仓皇遗弃,随后被丰台卢沟桥的警方送进了当地福利院——福利院还按照百家姓的排名给他起了新的名字。
一个月后,夫妻俩得以在央视节目现场讲述痛失爱子的故事,引发广泛关注。公安部打拐办介入此案、媒体跟进报道,微博上的寻人信息被大量转发。随后目击者打来电话,家人终于在福利院里找到了郭苒。
噩梦般的47天结束了。事后曾有媒体指出:一个多月时间里,能让一个家庭从苦海中解脱的某些讯息被遮蔽了。
如果没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郭苒一家面临的会否是另一种命运?
据“宝贝回家”志愿者介绍,寻亲案例也曾出现孩子与家人同在一个城市却未能相见的情况,其中一个家庭得以重聚,已是在失散23年之后。
一年前河南信阳的“死亡干尸男童”事件中,男童王志强2014年10月2日走失当晚就被送进了救助站,但其父母报警后这些信息并没能有效地串联起来。有媒体质疑“孩子如何在被寻找中一步步失踪”,直至死亡。
寻人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被认为是紧急寻找失踪儿童的两个关键问题。与突发灾难后的救援“黄金72小时”类似,被拐或失踪儿童的寻找也存在一个最佳搜救时间。这也意味着,发布的时间越快,参与人数越多,寻人成功的可能性越高。
刚刚过去的整个五月,参与失踪儿童寻人平台的互联网巨头们,再次频频频频提起一个热门词汇:安珀警报。
5月15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正式上线,国务院反拐部、公安部相关领导与提供技术支持的阿里巴巴公司高层共同出席仪式。马云也当晚也发布微博,号召大家支持这个“互联网打拐”的平台。据介绍,全国5000多名打拐警察可以通过丁丁团圆系统进行信息共享,发布打拐信息。
很快有媒体报道称其“中国版的安珀警报”。
而10天后的“国际儿童失踪日”,腾讯公司创立的寻找失踪儿童公益平台“QQ全城助力”,发起“5.25寻亲日”活动。一年半以来,“全城助力”推送了65例信息,并找回14名失踪儿童。多年在此前的宣传中,也提出“打造中国版的安珀警报”。
这个从大洋彼岸传入的概念,为何频频受到互联网巨头的青睐?在实际运行中,“安珀警报”又面临哪些中国式问题的考验?
二
“中国版安珀警报”与美国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美国电视节目插播“安珀警戒”信息
“安珀警报”全名“全美失踪案紧急反应广播”,以德克萨斯州一名9岁女孩安珀 · 海格曼命名。1996年她在骑自行车时被绑架,邻居目睹她被引诱上一辆汽车,4天后她的尸体被发现。有人认为造成此类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警方缺乏有效且广泛的信息传播系统。
此事引发美国公众的强烈不满,他们呼吁要求更多的民众能够参与到寻找失踪儿童的行动中。2002年美国“全国安珀警报网络法案”获得总统支持,2006年美国国会通过“WRANG法案”,投入一亿美元进行开发。到了2015年,安珀警报系统已经纳入美国电信运营商和Google、Facebook和Uber等多家互联网企业。
“安珀警戒”通过社交软件发送信息
简而言之,“安珀警报”是一套警方与社会力量的配合拳:当警方接到儿童失踪或绑架事件的报警后,快速进行审核,随后发布括被绑架儿童和嫌疑犯的信息、绑匪车辆的外形和牌号等信息在内的“安珀警报”,经过短信、广播电视甚至高速路电子屏等铺天盖地的媒介传播,发动民众进行寻找。
据统计,自1996年投入使用以来,“安珀警戒”已经找回了近800名失踪儿童。据统计,99%的失踪儿童最后都能活着见到父母。
不难看出,美国的安珀警报是由官方主导并协调社会资源,并打通了电信运营商与网络供应商等多种媒介。在美国,安珀警报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
失踪区域内97%居民手机都可以收到警报——对手机运营商而言这是强制性的法律义务。一条安珀警报的短信,会直接弹在手机屏幕中央,并在五分钟内连续显示两次。
目前无论“团圆”还是“全城助力”还未能达到这样全面的渠道。
“团圆”系统中,警方内部进行核实后,寻人信息的发布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官方微博;另一个则是高德地图应用系统(以失踪地点为中心,着时间推移扩大推送信息的半径)。据负责对接“团圆”项目的阿里工作人员介绍,公安部门也在考虑未来纳入一些公信力较强的新闻APP作为寻人信息的发布渠道。
而“全城助力”主要由公益组织“宝贝回家”对家长发布的寻亲信息进行核实,然后由QQ全城助力公众号(无需关注)推送给被拐地的QQ用户。
毫无疑问,新浪微博、高德地图和QQ都是用户众多的超级APP,但与电视广播、短信以及商业区、公共交通设施的电子屏等全面、同步传播的渠道相比,维度上略显单薄。我们相信,主导部门正在着力打造更为立体、更广范围的信息发布体系。
三
如何做到“第一时间”,是更关键的问题。
美国2005年至2013年的316个安珀警报中,有17名孩子的生命因发现的太晚而未能得到挽救。
如果查阅公益寻亲网站“宝贝回家”的寻亲讯息可以发现,基本以“积案”为主,紧急寻人的情况较为少见。这与受时代所限信息传播条件不发达,以及相关法律的定位模糊有一定关系。
中国着名“打拐律师”张志伟告诉南都公益观察(微信号:nandugongyiguancha),早年间“失踪儿童24小时后才能立案”的相关规定,以及一些基层公安机关因破案率的压力而不愿立案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失踪儿童的搜救效率。“近年来公安部发起打拐专项行动后,已经明确一旦孩子失踪,就可以怀疑是被拐卖,由警方第一时间启动快速查找机制——一旦失踪,立马就可以上网。”
他认为“第一时间”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在公安部层面没有障碍”,更重要的执行层面——“现在要有个监督的问题,监督基层警方的执行情况”。
美国在立法层面走的更为深入。80年代通过了《少年儿童失踪法》和《失踪儿童援助法案》等法案,从国家到地方均有针对失踪儿童的法律,保障了安珀警报的有效实施。
南都公益观察(微信号:nandugongyiguancha)发现,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对失踪儿童信息的“核实”方面,都慎之又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避免“狼来了”的负面效应。一项针对美国2004年233件安珀警报的统计数据显示,其中117次(约50%)属于父母争夺监护权所致,也不乏离家出走等情况,这样的误报降低了警报的公信力,也影响着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在中国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2011年微博兴起“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活动,一年后,公安部治安管理局通过微博证实,“自该活动开展以来,被拍者基本没有被拐儿童”。据宝贝回家志愿者介绍,一些社交平台上的寻人启事上留的电话甚至是欺诈号码。
而2015年年底,同样被冠以“中国版安珀警报”的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微信版上线不久,便因存在“收集微信用户隐私”之嫌即被腾讯临时叫停。“在美国安珀警报有一个严格的审核标准,儿童只有遭受严重的伤害或死亡威胁,经过执法机构严格确认才能发布。”张志伟介绍。
但这并不代表着放任时间流逝。70年代末美国警方也存在低效无能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司法辖区规定,“警方甚至要在孩子失踪24-72小时后才会有所反应”。美国全国失踪和受剥削儿童保护中心失踪儿童部执行主任罗伯特·洛厄里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美国遭绑架且遇害的未成年人中76%是在绑架发生两到三个小时内遇害。
因此,美国非常重视“三小时原则”。据媒体报道,2011年美国官方报告的81则警报中,有49则在报案后12小时内发布。有时警方得到通报后,可以在三四个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内发送警报。无论遭遇绑架还是被拐,任何一个儿童的失踪,都会对当事家庭造成无法估量的伤害。
四
目前而言既要保证“及时”又要做到“核实”,还需要审慎地探索。
南都公益观察(微信号:nandugongyiguancha)浏览近年来数个平台上的紧急寻人信息后发现,从发现儿童失踪到发布消息的时间间隔,多数超过了24小时。
CCSER发起人张永将此前曾表示,儿童失踪3小时以内寻回率较高,他一直呼吁能压缩从案发到警报发出的反应时间。“超过一天以上,找回来的概率很低。”
除阿里与腾讯外,另一个互联网企业今日头条也曾进行尝试:邀请“宝贝回家”进驻其自媒体平台头条号,由他们统一发布核实过后的走失儿童信息,今日头条会基于走失的地理位置进行信息推送。
据媒体报道,因为儿童走失往往涉及有组织犯罪,“宝贝回家”的核实也需要时间,每周只能推送两到三条走失儿童的信息。将重点转向走失老人之后,今日头条在3个多月时间里已经找到30名走失者(截止5月27日)。
一位寻人平台的工作人员称,他们推送的失踪儿童信息,都是经过警方核实、有报案回执并经过专业指导和筛选的案例。“如果不通过警方,就算找到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人贩子还会再犯。”一位业内人士称。
张志伟律师这样理解官方与社会力量各自的定位:应由公权力主导规范,打击刑事犯罪,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助力,并坚决反对打着公益名号实则带有商业目的的行为。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处于雏形中的中国官方“安珀警报”正在不断弥补短板。在“团圆”系统试运行阶段,公安机关根据“团圆”平台信息汇总和各方反馈协同,仅30余个小时后,将犯罪嫌疑人马某某在河南省郑州市龙湖镇抓获,成功解救一名两岁的四川籍女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张“互联网+打拐”的全民搜索网络会更高效帮助失踪的宝贝们回家,实现“天下无拐”。
· 作者:刘畅 南都公益观察特约撰稿人 搜狐新闻首席记者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本文系南都公益观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