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行伙伴:百特教育的转型之路
马广志 2016-03-01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关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问题,资助优秀公益项目,推动民间组织的社会创新,促进社会平等和谐。我们认为,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怀有希望,这个社会就会有光明的前途。
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是2015年南都景行计划合作伙伴。面对机构的“七年之痒”,百特教育开始了从项目的实施者转型为行业的推动者之路。“佰特公学”这一新品牌,由此诞生。新公益时代,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机构重建、品牌营销等逐步成为常态。在多种因素的连带作用下,慈善公益事业的变化让公益机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转型就成为一些公益机构的必答题,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现在就已经坐在了机构转型的考场上。“我们要创建一个名为‘佰特公学’的新品牌,机构也将由一个项目的实施者转型为行业的推动者。”2月26日,在该组织的第二届开放理事会现场,创始人及理事长王胜在接受《善达网》专访时说。王胜表示,百特过去6年累计服务了100万的青少年,未来五年此数字要达到1000万。“为此,百特必须转型,变身为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的一个枢纽型平台,实现项目的课程化、产品化、标准化,让其能被其他更多的人所用。”但王胜也坦言,“这次转型相当于百特的七年之痒,我们是在跟自己的过去闹革命。在资金支持、品牌建设、网络建设和对外合作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压力。”王胜:佰特公学是“佰特经济教育公民学院”的缩写,是百特教育咨询中心推出的一个新品牌,除了延续原来的理念外,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进行财经素养的教育,培养新一代的经济公民。
佰特公学追求卓越。国外一些非常优质私立学校一般都被尊称为“公学” ,比如英国的伊顿公学,虽然我们不是办学校,但公学所具备的个性、卓越、特色却是我们可以追求的。简单说,佰特公学就是用卓越的方式来培养新一代的经济公民。另外,佰特公学的课程是国际课程本土化的一个重要典范。因为财经素养教育是全球通用的教育,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相关课程除了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外,在很多方面与我国是一致的。王胜:就是“通过经济公民教育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社会技能和金融技能,共创更好未来”。追求卓越的目的就是共创更好未来,这是我们内在的一种精神。
王胜:就是要转型。百特做了6年的时间,在国内20几个省份,几十个城市来推进财商教育,尽管我们已经服务了100万的青少年,但与中国有几亿的青少年相比,还是微不足道,不过是一个很小的样本试验。
百特教育引进的国际课程,在进行一定的本土化改造后,通过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做的试点,证明是可行的。接下来,我们当然希望它能让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受益。这样的话,单靠百特教育自己是做不过来的,我们希望汇集更多的组织或个人一起做这个事业。这时候,就面临一个宣传推广的需求,需要一个全新的品牌来承载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公益营销的方式,让更多人接受并变成他们自己的行动,没有品牌是没办法做这个事的。善达网:百特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经济公民,但“经济公民”这个词在很多人看来,并不太好理解或接受。王胜:所以,我们用了一个更大众化的词,叫“财经素养”。
善达网:这与之前百特教育 “财商教育”有什么不同?一般人看来,这个词有点高大上,不大容易看得懂。王胜:财经素养是现代公民所必需的素养,具有基本财经素养的学生成年后能更好地保护和增加个人的家庭财富,更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或者说,有一定财经素养的青少年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财经素养它包含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如何管理钱财、如何规划未来、如何面对复杂人生抉择做出选择等内容。
财经素养和经济公民是一体两面,如果一个人是合格的经济公民,那意味着他就具备了一定的财经素养;一个人如果有了一定的财经素养,那就可能是一个经济公民。善达网:春节以来,网上有大量关于孩子压岁钱如何处理的文章。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大多数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财商”上,没有上长升到“财经素养”这个层面。王胜:钱的管理=财商,这只是一个很狭隘的理解。这就犹如一个有智商的人并不意味着他有智慧,一个有财商的人不意味着他有财经素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善达网:培养孩子们的财经素养在国家层面好像还没有明确的规划。国外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王胜:财经素养的概念其实是个舶来品,英文叫Financial Literacy。现在国际上已经有18个国家把提高中小学生财经素养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善达网:从2015年下半年,百特就走上了转型之路。为什么要转型?王胜:百特过去6年累计服务了100万的青少年,未来五年此数字要达到1000万,为此,百特要将项目升级为产品,由一个项目的实施者转型为行业的推动者,成为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的一个枢纽型平台,实现项目的课程化、产品化、标准化,让其能被其他更多的人所用,为大规模复制建立基础。简单来说,转型后就是与其他NGO开展合作,由百特向这些NGO输出品牌、课程和人才建设,然后这些NGO利用自己的资源去开展财商教育项目。之所以要转型,首先这是百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从机构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来讲,转型是必须的。没有一家基金会或者政府部门会永远拿钱去资助你,所以依靠基金会资助的模式不可持续。其次,转型也是达成百特使命的要求。百特的使命是让中国更多的青少年从小接受经济公民教育,这个使命注定不是百特自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转变。这个系统性的转变不是依靠做项目能实现的,而是要达成全社会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促进政府在政策上的转型。第三,转型也是资助方的要求。百特的主要资助方花旗银行基金会作为一个百年的基金会,对于社会问题的改变有非常清晰的战略眼光。百特是花旗基金会孵化的一个机构。从战略角度讲,花旗基金会希望百特做成一个全国性的平台,推动行业的进步,而不仅仅是拿钱执行项目的机构。这样的要求不仅来自花旗基金会一家,其它资助方也有这样的想法,包括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等。当然,我个人对转型也是支持的。我是国际儿童储蓄基金会的全球理事,这家公益机构在全球推广儿童社会理财课程,它不为合作伙伴提供资金,仅输出课程和人力建设。相比于国内基金会动辄上亿的收入,国际儿童储蓄基金会2015年全年的收入仅有1500万人民币左右,但全球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百家NGO在它的领导下覆盖了500万儿童和青少年,这个才叫真正的社会影响力。国际儿童储蓄基金会的做法是一个活生生的打造平台的案例,我在一步步学习它的做法。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钱,我们需要的是人、社会组织、政府接受我们的理念,然后用各自的资源一起推动青少年财商教育。在战略转型的同时,我们的机构内部也会转型。原有的地区办公室会逐步转变为地区性的平台,实现财务自负盈亏。善达网:从2015年下半年到现在已近半年了,转型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王胜:收获在于,百特从公益项目向公益产品的转变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比如我们之前的阿福童项目,每年暑假做两次教师培训就已经忙翻天了,因为每次培训我们都要根据学员订制培训课程。去年,我们一个暑假做了20场教师培训,因为所有的培训流程都标准化、规范化了,实现了可复制,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同时为12个教育局做了培训,效果也不错。我们现在正对所有的幼儿课程、青少年课程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另外,我们的品牌建设、网络建设和对外合作都在推进之中。例如跟“国际计划”的合作,已经在云南广南县全面铺开,效果非常好。王胜:一方面双方要理念契合;另外要看对方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同时我们会根据对方的经济实力决定是否收费或者收费多少。比如对于一些特别贫困地区的NGO,我们可能会选择不收费。除此之外,现在还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选择标准。善达网:既然是转型,就意味着风险和挑战。你遇到的挑战有哪些?王胜:这次转型相当于百特的七年之痒,我们是在跟自己的过去闹革命。挑战是多方面的:一是从项目实施方转变为平台输出方,我们这么想,资助方未必会这样想,那么资金就会存在一个很大的缺档,这在某种程度上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那么理事会就要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人才储备不足。员工做项目惯了,突然不做了,他们不知道怎么改变自己的身份。这就意味着需要不同的员工,或者员工需要重新培训和新的教育。这个挑战是巨大的。第三,一旦成为枢纽性平台,如果没有网络的支持,品牌、课程及服务的推广是不可能的。过去6年我们的网络建设严重不足,现在转型后,面临的压力就更大了。第四,品牌营销能力不足。品牌是让别人认同你的基本的传播点,我们对品牌建设之前不够重视,这是我们的一块短板。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没有两到三年的时间是搞不定的,当然,也存在搞不定就会失败的可能,但我们不怕,有信心。除了面临的这四个挑战外,第二个方面,我们要实现5年使1000万青少年受益的目标,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战略实施规划,也没有清晰的预算,这可能会被其他的理事或者其他人士所诟病。第三个方面,在中国要推动政府政策的改变,把金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内容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政府不可能拍脑袋做决策,它的政策需要大量的数据做支撑。提供数据意味着我们要投一大笔钱去做全国的数据调查,花旗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钱去做这个事情,但我们还要去筹更多的钱。第四个方面,要获得很多学者的支持也很不容易。这方面我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经历会有所帮助。王胜:对。流程标准化的同时,也意味着产品服务的精细化。因为一套流程不会覆盖所有的年级,比如说,可能是一二年级一套,三四年级一个套……产品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同步进行。这其实都是商业思维的结果,它改变了原来做服务的态度,能够用更低廉、更规范、更有质量的产品来服务客户。原来做项目时,服务做的好与坏,是自己说了算;而产品标准化后,则是别人说了算,是用户思维。所以说,我主张用商业思维来做公益,就是从用户出发,重构服务流程,这样教育公益行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除了商业思维的影响,互联网思维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即互联网+教育。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互联网思维不是一定要上互联网,最重要的是一种人人参与、人人付费、人人成长和人人收获的理念,百特的使命是“共创更美好未来”,“共创”就是人人参与,“未来”则是人人成长、人人收获,正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善达网:百特教育转型是教育公益行业的一件大事,这对整个教育公益行业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王胜:我不敢说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它的教育公益组织如果想要向全国推广,百特提供了一个从实操型教育公益机构转变成枢纽型教育公益平台的样本,可作为一个范例参考。另外,百特实际上是通过一门课程来推动中国教育创新的,所有通过课程建设来推动中国教育创新的公益组织都可以从百特这里得到一些借鉴,包括如何让政府部门接受你的课程以及课程的标准化等等。还有一点,百特既使用公益手段又使用商业手段来完成自己的使命,我们不局限于哪一种形式,这对于其它公益组织可能也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