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中国民间组织代表团对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的心得和最新吐槽-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中国民间组织代表团对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的心得和最新吐槽
基金会救灾协调会 2015-03-18

QQ图片20150318110245.png

开会第三天。小伙伴们俨然已经成了参会专家。小小的仙台城市就像自己的家乡一样,骑着自行车随意穿梭于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会场、赶往参加各种study tour。今天还有中国代表团的会议,大家也有了机会从民间的角度,系统了思考了一下自己对国际和国家事务的关心哦^_^。


为后兵库行动框架建言

中国国家代表团今晚9点集合开会,重点讨论国内防灾减灾工作对策和建议以及后兵库宣言中的我国战略及其地位。


顾团长作为国家代表团的成员,在会上提出要加大社会组织参与国内外的减灾活动,防灾减灾教育需要层次化的开展,政府要引导企业在防灾减灾领域发展社会责任,重视学校的减灾教育、防灾减灾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推进减灾文化发展等。


不过,顾团长号召大家给国家减灾工作提出建议,他被安排任务要连夜做出总结并提交,希望在这之中能纳入我们的意见。这下,已近凌晨时分,微信群里又炸锅了。首先是魏明涛立刻提出要通过社会创新治理,完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防减灾,扩大社会认知度、增加防灾减灾的资源共享。黄庆委当仁不让迅速挥笔三条,提出要培育和支持灾害响应的社会组织和人才,并发挥好灾害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比如反思灾害影响、增强个人能力、推动全体社会的互助意识。严石也立刻跟上,提出在整个社会的防减灾体系中让渡给社会组织空间,建立协调机制、推动社会倡导。


哇,你们说的这么多又这么好,这是要让采纳意见的人好为难呢!兵库行动框架总共也就5个行动重点,你们叫人家如何取舍嘛!


接着,范晓雯提供一条信息,今天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要了汶川地震恢复重建条例。大家的思路又一下上升到了国际关系的层面,纷纷表示减灾外交是外交关系的新思路。毕竟,这是三年来第一次中国部长级官员访日,官方重启对话,小伙伴们纷纷表示,我们民间组织也应该也多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风采,为国家的关外交系贡献价值!


⊙﹏⊙b汗,一说到国际关系、国家事务,小编一下子也变得好严肃⊙﹏⊙


接下来,还是看看我们民间的小伙伴,又有些什么新的收获和心得吧!



新的一天,新的收获
3.16


灾害倡导的另一种形式
魏明涛今天感性了一把。他去看了灾害纪录片展。

灾后重建是漫长、艰苦的过程,灾害中家人朋友的伤亡,生活的破坏,希望的消失,不得不迁移自己的家园,但如何记录这过程中普通人的生活和内心,纪录片能够很好的呈现,在日本的灾害重建中,有专门的机构提供专业支持,由灾民自己拍摄日常的生活,儿童的游戏,老人的感叹,青年人的绝望,社区的力量,这些是最真实的记忆,灾害的传播是一个新的领域,如何真实,深度报道灾害中的真实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灾害和灾民是很好的传播方式。

明涛同学看“电影”也看出心得:灾害是一个多领域的工作,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支持。

不过郝南参加的一个工作坊叫“灾害的档案和记忆”,七个国家的人介绍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做的记录灾害的工作,希望能从灾害中更好的认识教训,总结规律,和简报相关性很强。但有一个人文学者认为: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人类对灾害的记忆,不是遗忘,就是走样。最后都变成了传说和幻想。

小编听到这也凌乱了,各位看官,你们怎么看呢?


校园防灾的战略制定
谭花今天赴宫城教育大学附属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学校防灾工作的参观考察。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风险评估、建筑物抗灾力评估后,将学校的防灾策略定位于“轻救助而重安抚”,并没有在海啸防灾方面倾注太多努力,只是将原有的地震防灾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面对学校略显单薄的防灾工作,同行的一些代表不断地提出质疑,诸如为什么只储备三天的食品,为什么没有给学生发放包括手电、口哨等在内的应急工具……面对质疑,学校老师显得颇为委屈。

对此,谭花表示要强烈声援一下学校!你们表闹!防灾工作的部署——

不应强调面面俱到,而应遵循适当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平衡利用,这也应是我们保持生态友好的重要举措。

最后,谭花再附送一则分享:学校防灾教育提出的“四不原则”——不推人、不跑动、不说话、不回头。特别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有没有:)

张超今天去参观了海岸公园,他也听到一个关于校园减防灾的新观点,也是一个生动的小故事。

公园负责人是一名海啸生还者,也是在海啸中营救了数位小朋友的英雄!他介绍了海啸到来时候的场景,仿佛如昨,历历在目。海啸到来时候留下的时钟,永远的定格在了3月11日下午三点45分!海啸到达公园时有7.5米高!负责人为参观者详细讲解了当时发生的情况,以及如何在海啸到来时逃生自救!他说:备灾比救灾很重要,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而对儿童的防减灾教育,他认为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能力去掌握逃生自救技能,比手把手教学更有效果。


QQ图片20150318110318.png

正在施工的工地,以及永远停留在3点45分的时钟!

中国民间组织的声音
何文上午在勾当台分会场参加主题为推动合作增强东北亚地区抗灾力公共论坛。中国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哦!

这个会议的一个主题是,企业如何参与救灾。何老师赶紧借提问机会推销自己的机构以及开展的相关企业救灾联盟工作。

恩,他连吃饭的时间也不放过,与日本国际创价协会副主席兼和平运动局局长寺川崎广嗣先生在午餐上,又介绍了爱德基金会balabala,还提出个人建议,比如加强国际间青年交流,加快建立正式的东北亚地区民间组织协作机制。



灾害与经济的关系
徐凡自然是对联合的话题比较感兴趣。不过联合涉及到方方面面,经济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她今天参加的一个灾害对经济影响的论坛上,会上专家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让商业机构联合起来,重要的是从日常的工作平台搭建做起,不仅能促进商业机构更多的参与防减灾,而非营利机构也能从中获取更多商业机会以支持自身机构发展。

何文在该会议特别关注到的是,会上经济学家和有关国家政府代表就,加强加强减灾防灾方面投入的发言,不但有利于减少灾害给人民造成的损失,还有助于社会发展,改善贫困社群的发展状况,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加强政策全面的经济分析,推动政府加大对减灾防灾的公共财政预算。

黄庆委也从这几天的参会中,关注到这个议题:商业金融投资进入减灾。因为商业金融投资看到了“减灾投入1美元,减少7美元损失”的这个机会,希望游说国家、社区、百姓等增加投入,在获得商业机会的同时,改善减灾投入少的问题。也想起了节能环保领域已经比较流行的“合同能源管理”,大致也是这个意思。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资源的大量投入,新的社会认识会不断更新,新的科技也会不断被创造和发明,人类文明也会迈进一个新的阶段。 

郝南则在参加的世行举办的“以基于开放数据的风险评估促进减灾建设的工作坊”,其中一个核心问题谈到怎么影响政府投资到减灾能力建设上。却发现会上也有一堆专家互倒苦水,抱怨很多没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是不是世界上的官民关系都这格局啊?

小编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恩,走个神回来,继续与大家分享!


生态重建和参与式重建
冯翱今天参加Study Tour --311海啸灾区的复原。在Minami-gamo,即蒲生社区,311海啸重灾区,由于海水带来的海盐的浸泡,整个片区几乎没有大树,除了重建的房屋和新种的小树,看上去光秃秃的一片!社区树木重植计划已经启动,而那些死亡树木也被充分利用,建造成为木房子,做成凳子,木雕等生活用品和观赏品!社区重建计划也已经启动,包括三个核心部分:建造安全安心社区,重塑社区文化为下一代,重建适合本土发展的社区产业!

尽管灾难已经过去了四年,灾后重建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所有的重建项目都缓慢推进,有条不紊!蒲生的社区重建几乎全部都是原址重建,社区关系成为重建的主导。无论是青年一代,女性,还是老人,所有社区关系人的意见都会被充分的尊重和尽可能满足。

张强、陆奇斌和刘佩莹今天前往岩手县东南部的大船渡、陆前高田两市考察3·11东日本大地震灾情和灾后重建情况时也关注到,日本灾后重建进展比较缓慢和谨慎,因为他们会认真征求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陆前高田海啸纪念公园工地的工程师介绍,本周末才能完成本地居民意见的最后一轮征求,重建家园工作要基本完成,估计还要有三年以上的时间。


3.png

海水淹死的木头做的凳子和木楼

4.png

311海啸灾区的复原演示

面对灾害时的心态
黄庆委与、向铭铭、魏明涛、郝南以及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的减灾博士生杨梓一起品尝仙台名吃烤牛舌,但餐桌上的主题却是交流一天的参会体会。

而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国际上对灾害问题的转变:一个是由“防灾”向“减灾”转变。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虽然人类越来越进步,但是灾害确是有增无减,而人们所能做的不是去防止,而是去尽量的减少、规避灾害带来的更大损失黄庆委则趁机继续阐述了正面灾害观,这也是以正面积极心态面对灾害的观点。

说到正面心态,张超与黄庆委则有相同感受。他今天学习参观了两家海啸是受损严重的企业,一家造纸厂和一家海产品加工厂。两家企业都给了张超同样的感受:当灾害来临时,他们有无奈的一面,无法阻挡海啸的侵袭。但他们做的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工厂还有几台机器只是轻微受损,可以凝聚力量恢复生产。在紧急救援阶段,救援人员也应着手塑造灾区群众的积极心态。这种积极的心态,是人类在灾难过后的最强有力的恢复生活和生产的保障。

张强、陆奇斌和刘佩莹在今天的考察中也有相同感受。他们看到在陆前高田市,作为海啸过后70,000棵松树中仅存的“奇迹之松”,成为了陆前高田市不屈精神的象征,这也是日本人民面对巨灾所具有的不屈精神。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冯元今天在仙台市民会馆参观“LOST HOME”和“Toew of Memories”模型的时候被震撼到了,这个静态模型再现了灾前社区的场景,细致到农田、房屋(包含家庭名字)、学校等等,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也让多方参与进来(尤其是小学生),让人们在继续前行的路上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和记忆;同时,在看到日本NGO在具体服务时,针对少数人群,尤其是残障、外籍、社会性别等不同需求人群时会有不同的设计和服务内容,并根据调研情况去开展设计开展长期的援助服务,非常重要的是会有一个退出机制。

在回宾馆的路上,冯元看见一位社团法人机构的工作员针对2011年311大地震的死亡及失踪人口募集善款,这在国内是没办法想象的,尤其是灾害已经过了4年,但在这里却显得非常自然,这种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灾害已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灾后重建作为长期性工作也被公众认可,更反映了其对人及对生命的尊重。

5.png

“LOST HOME”和“Toew of Memories”模型

灾害应对合作中的差异
范晓雯今天参加了Education and knowledge in building a culture of resilience (教育和知识在建设韧性文化中的作用)论坛,了解到不同国家在灾害教育中的做法。

美国在国内很多学校开展安全学校评估工作并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亚美尼亚则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制作卡通提高人们的减灾意识;利比里亚提到了建立学校减灾管理俱乐部;柬埔寨国家代表则通过实际经验强调了学校减灾教育和社区分不开。

在这个会议中,联合国代表指出,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进展都是基于和局限于单个项目的思路,阻碍了更广范围的推广。不过晓雯有自己的看法,可能这个模式在地域广泛的中国可能很难做到。不过,不论以后走哪条路,都需要专注减灾的国际国内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索更有效的方式!

说到联合中的差异,徐凡在今天的私营部门合作应灾的论坛中,看到一个有趣的争论。在谈到公私部门如何合作时,日本代表说,我们从来不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是贯穿于我们所有工作之中的,因为政府的很多工作是由社会团体承接,因为从一开始,政府就把信息传递作为必须的。

德国代表则接过话题说,我们德国也从来不讨论这个问题,那是因为我们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界限非常清晰,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所以几乎没什么交流。徐凡觉得,言下之意就是说,我们德国都是各搞各的,才不像你们日本那样拧不清呢!^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