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2013年中国社会领域十大事件”1月15日揭晓-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2013年中国社会领域十大事件”1月15日揭晓
2014-01-20

      2014年1月15日,“2013年中国社会进步与问题的见证与展望”研讨会暨“2013年中国社会领域十大事件”评选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和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共同资助。活动由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办,这是该中心连续第五年举办中国社会领域十大事件评选与研讨活动。

      来自学界、业界、媒体界的5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投票评选出了“2013年中国社会领域十大事件”。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副秘书长彭艳妮参加了此次评选和研讨,徐永光理事长还针对历年社会事件进行了主旨发言。

      徐永光理事长的发言聚焦于社会组织领域。他对过去几年社会组织领域内发生的诸多正面和负面的事件进行了梳理和点评,同时对移动互联网带动兴起的微公益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此外,他尤其看好社会企业的发展,认为社会企业和影响力投资成为2013年社会创新的一个新热点,并预测十年后中国社会企业的经济规模会大大超过非盈利部门。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

      同时,他指出了2014年需要业内一起关注的两个最重要的挑战:一个是社会组织要考虑如何呼应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支持中央的改革,对既有的利益集团形成压力、推动社会组织改革。另一个是政府要加大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但社会组织能不能接招?社会组织如何提高自身的能力,能否代表行业发声值得关注。他还强调社会组织不能自娱自乐,继续被边缘化。

      彭艳妮副秘书长作为“公民精神”一组事件的评选专家,解读了公民精神。她认为公民精神的核心一是公民意识的觉醒、二是行动,并结合这两点具体分析了备选事件体现的公民精神。同时,她对青年一代更关注自我理想实现、更关注社会,以及新媒体在个体自我表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解读。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彭艳妮

      其他与会学者也立足于各自研究或从业的领域,围绕过去几年评选出来的十大事件与今年的备选事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老师以“从公民社会到社会领域”为题发表主题报告,阐释了社会领域的含义及其在当下的历史内涵,并从社会的自组织、社会组织被接受与彼此合作,以及社会领域的自主性及其逐步成形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他对中国社会领域的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教授认为,如今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共识,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态势非常好,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吴玉章研究员认为,未来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应以二者各守特色、共同发挥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为前提。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名教授指出,当下正在经历的中国社会领域的转型中,有几种力量在发展变化,包括体制变革的力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力量、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公民自觉与公民自治的力量、思想超越的力量等。他认为,随着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真正的第二个阶段到来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高全喜教授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敞开了一个平台,法治中国的落实与社会改革的关键就是个人权利的保障、社会组织的自由发展。清华大学法学院许章润教授认为,当代中国出现了一个从意识形态与权利政治到治理术的转型,公民理性不断成长的同时,对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强调也彰显了国家理性的高度自觉。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任剑涛教授认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既面临着来自制度的压力,其自身也表现出自主性不够的缺陷。

      经过与会专家投票,“双重管理体制改革,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唐慧诉永州劳教委案胜诉,公民维权推动相关法律制度修改”、“‘单独二孩’在计划生育争议中放开,人口政策从数量控制转向结构优化”、“雾霾将中国环境问题推到极致,公民行动促政府共担责任”、“中国梦的政治法律基础引发大讨论,三中全会《决议》以‘法治中国’做结论”等事件被评为2013年中国社会领域十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