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山,前媒体人
全文3200余字,读完约需6分钟
童话故事中,美丽、天真的灰姑娘依靠王子,获得了地位、财富和幸福。这是一个危险的故事。波伏娃认为,女性获得独立的道路上,始终存在一种“便利的诱惑”,即女性改变命运不是靠个人努力,而是与王子结婚。在她看来,这种“诱惑”之于女性独立是一种障碍,而且是“最危险的障碍”。
一部剧的主角,不必三观正常,实力不凡,成熟观众所要求的,不过是不要刻意回避问题,曲解现实,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北京女子图鉴》开播以来,观众吐槽如潮,这不仅在于其强烈地映照了现实人群(北漂女性),还在于它为职场女性提供了“生存指南”,关键这个“生存指南”还是错的。
一部分观众反对评论者的批评,他们认为在男性掌握主要资源的职场生态中,女性以“性别优势”作为交易职场进阶和自我实现的筹码,具有合理性。既然批评弱者总是显得不够正义,有人便转而讨论职场结构不公这样的大问题,于是将最尖锐的问题搁置。
另一个为女性提供“生存指南”的,是今年备受争议的网络红人Ayawawa。她鼓励女性经营“完美关系”,捕猎并依附于男性,从而获得幸福人生。Ayawawa和《北京女子图鉴》的“生存指南”都涉及女性对“性别优势”的运用。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这样做是否正当,它可能把女性引向何方?
▌职场女性“性别优势”使用指南
初看《北京女子图鉴》,北漂很难不感到亲近。女主陈可23岁,小城出身,学校一般,资质平平。她与多数北漂有着相似的赴京史,不满小城沉闷的人情社会,不甘心于相亲结婚生子的平凡生活。她对小地方的格局既不适又鄙夷,将人生梦想遥寄给了远方的大城市。
于是,她只身赴京,成为北漂中的一员。从这个懵懂女孩的视角看北京,这座城市好像又涂上了新奇的色彩,唤醒我们初来帝都时的回忆。只不过,回忆中少不了求职受挫后的沮丧与迷惘。
北京工作并不好找,陈可不断投简历、面试、碰壁,面议工资也从最初要6000到5000再到4000,最后怯怯地说“按你们的标准”。一连串碰壁后,她又差点被老乡王涛强奸,在脱逃之余,还不忘问:“你给我介绍的工作还能不能去?”这一情节足够走心,让人心酸,但也是从这开始,《北京女子图鉴》最受争议的话题渐渐浮出水面。人们担心这个陈可,在经历风风雨雨后,还会不会保持最初的单纯。结果,后续剧情令观众失望了。
剧中,陈可第一份工作,尤其是后面事业的成功,纵然离不开自己的美貌和心计,却都有男性的身影。观众质疑,不是说是北漂女性奋斗成长的故事吗?怎么不见奋斗和成长,只见借饭局,借人脉,尤其是借男性之力呢?
故事中,陈可的同学王佳佳向她展示了如何利用男人达到买衣服的目的,这对她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也因此认识了王昊。
当陈可意识到,自己作为弱势女性所拥有的“资本”后,便开始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职场中。比如通过王昊介绍进入外企,与上司张超谈起了恋爱,后与张超分手;她之后凭借人脉进入一家新公司(这家公司的副总裁顾映真是剧中为数不多的女强人,却是通过两次离婚而获得地位与财富的),在谈业务过程中,巧妙示弱而赢得了富二代客户于扬的好感,二人又谈起了恋爱……陈可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从地下室搬到了高级公寓,一步步过上了光鲜亮丽的富人生活,除了命实在太好,也离不开她对运用“性别优势”谙熟。
该剧仿佛是一则职场女性“性别优势”的使用指南。它告诉职场女性,自己有哪些有待开发利用的“性别优势”,以及具体实践中,如何不动声色地加以运用。实际上,该剧开播后不久,已经有人开始从中总结职场女性的生存之道了。于是有人看了该剧后说,这部剧告诉女性不用奋斗,关键在于学好怎么利用男性,“利用男人包治百病”。
▌女性只能借男性上位吗?
《北京女子图鉴》的现实主义风格告诉我们,它的制作几乎是奔着公共议题来的,因而观众不像对待一般无脑剧那样随意,而是相当认真地看待这部作品。它之所以被诟病,在于它不仅脱离了实际,还在于给北漂职场女性的“生存指南”还是错的,或者说是三观不正的。它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在由男性掌握权利和资源的职场中,女性迈出的每一步都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因此,这部剧是否符合弱势女性反抗强大男权社会的叙事,很值得怀疑。
与之相比较,鲜有人对日剧《东京女子图鉴》提出类似质疑。该剧有一条明晰的关于女性奋斗的主线,因此赢得更多的是好口碑。该剧女主绫也出身于小地方,一直希望过上“被别人羡慕的生活”。
与陈可不同的是,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她的野心很大,每次到达人生的一个新的顶峰,这种野心便会发作,告诉自己“这里不是我的立身之处”。所以她离开单纯体贴的初恋男友,告别平凡的生活,要到一个更大的格局中容纳自己。该剧塑造的绫不断尝试生活的种种可能,而职业、男性并不是该剧探讨的核心问题。绫一点点突破传统观念加之女性身上的束缚,其实表达了变革时代中,女性蹒跚于自我觉醒道路上的艰辛历程。
如果将《摔跤吧!爸爸》与《北京女子图鉴》做对比,差异更加明显。这部印度电影中,马哈维亚的两个女儿吉塔、巴比塔,强烈诠释了什么是奋斗,什么女性尊严,对比之下陈可就黯然失色多了。
印度男女不平等问题比我国社会要严重得多,这部电影却为女性传递出这样一种的价值观,那就是女性必须和男性一样去奋斗,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判断在《摔跤吧!爸爸》是毋庸置疑的,而《北京女子图鉴》则暧昧的多,女性依靠男性,由于性别不平等的现实困境,竟然得以正当化。
我们看到,陈可所代表的女性并没有什么成长和反抗,她在经历挫折后慢慢被男权社会所规训。她的个人生活与职业相捆绑,而职业又与男性相捆绑,女性奋斗元素淡化了,追求独立的心理历程也被架空。
前不久,网络红人Ayawawa还在向一众女性兜售现代男权社会的“生存指南”,为困境中的女性提供了一套解释体系和认知地图,教会她们如何讨好男性,如何捕猎一个优质男性,然后永久寄生。有趣的是,《北京女子图鉴》与Ayawawa那一套有异曲同工之处:前者是告诉女性在职场中如何靠男人实现事业成功,后者则是教给女性在婚姻上如何靠男人获得人生幸福,所谓女性的奋斗与独立都不见了。
▌“便利的诱惑”将女性独立引向歧路
男性掌握社会资源,为女性借男性上位提供了现实依据和道德支撑,这种论调很有市场。当我们责备楚楚可怜的陈可时,便会有人站出来说:“这都是职场结构的错,她无力对抗,只能妥协”。女性借男性上位还不能被批评了。
那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你也是一位北漂女性,职场中勤恳本分,而你的竞争对手是《北京女子图鉴》中的陈可,漂亮嘴甜有异性缘,时不时和上司打情骂俏,偶尔还谈个恋爱,你会怎么看待?我们还可以再做一个假设:如果你是一位北漂男性,职场中勤恳本分,而你身边的女同事个个漂亮嘴甜有异性缘,时不时与你的上司玩暧昧,能力不见长,而职位蹭蹭往上升,你会作何感想?
童话故事中,美丽、天真的灰姑娘依靠王子,获得了地位、财富和幸福。这是一个危险的故事。波伏娃认为,女性获得独立的道路上,始终存在一种“便利的诱惑”,即女性改变命运不是靠个人努力,而是与王子结婚。在她看来,这种“诱惑”之于女性独立是一种障碍,而且是“最危险的障碍”。
职场中,女性面临这种“便利的诱惑”,正如《北京女子图鉴》中陈可开挂了的事业,处处有男性的援助之手。如果我们承认这种“便利的诱惑”的正当性,即承认女性有权利向具有优势地位的男性出卖自身,那么就等于鼓励女性放弃自我奋斗,放弃争取独立平等。如果女性认同了这一点,则会纷纷离开正途,涌向歧路,最终走进死胡同。
当下,女性所做的往往是专业程度较低、待遇也较差的工作,比如文秘和前台。说男人和女人在经济上构成两个阶层,并不为过。因此,当我们默认女性可以靠“性别优势”搞定男性,从而搞定事业时,就意味着女性不用受到男性那样的专业训练和培养,也不用那么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职业中,而这又导致她们只能处于职业的较低地位,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北京女子图鉴》所展示的种种“歪招”,以及所流露出来的价值观,令现实中的北漂女性感到深深的不满。那是因为,并非所有女性都具备那种便利,也并非所有女性愿意使用这种便利。面对使用“性别优势”而“成功”的女性,那些真正奋斗在独立道路上的女性,会感到挫败甚至受辱,她们需要付出更大的精神努力才能实现独立的目标。
我们否定女性利用“性别优势”,否定“便利的诱惑”,正是认为女性只有更多通过自身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自尊和独立。尽管女性独立等话语距现实中的女性还很遥远,甚至不符合一些女性生存的实际,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对基本方向和原则的坚持。正途再难走,方向没错,就值得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