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对话林敏明:老警察与新公益人,在双重身份间寻求平衡-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对话林敏明:老警察与新公益人,在双重身份间寻求平衡
皮磊 2017-10-10

今年,红苹果公益特色项目“PC计划—穿墙引线”入选中国好公益平台,被评为优质公益项目。其中“墙”指的是监狱的高墙,项目希望建立一个通道,将身在高墙内的服刑人员和他们的家庭、子女联接起来,让孩子得到外界平等的关注。



中国好公益平台是中国第一个将优质公益产品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的平台,通过建立多方互动机制、整合各界资源,加速公益产品规模化,高效、精准、大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

对很多人来说,能拥有一份高大上的体制内的工作令人羡慕不已,但对于拥有近20年警龄的林敏明来说,人生似乎不应止步于此。林敏明是福建省司法警察训练总队教官,负责全省司法系统民警的培训。2009年,林敏明开始在工作之余投身公益,帮扶山区贫困儿童。2012年,在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存现状进行考察之后,他筹备发起了红苹果公益,并于2014年6月在福建省民政厅正式注册成立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以下统称红苹果公益)




这是福建省首家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心理健康、权益保障、能力建设等多方面提供帮扶的公益组织,林敏明担任秘书长一职。目前,红苹果公益已在福建全省监狱系统铺开,在12所监狱设立了分支机构。今年,红苹果公益特色项目“PC计划—穿墙引线”入选中国好公益平台,被评为优质公益项目。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松散的草根组织到一家得到多方认可的慈善组织,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又是什么力量让林敏明甘愿“自讨苦吃”?


这些孩子也需要社会关注


20171010_150639_000.jpg

林敏明与孩子们在一起


在帮扶山区贫困儿童的过程中,林敏明发现,由于父(母)在监狱服刑、祖父母年事已高等原因,一些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状况堪忧。同时,由于乡邻的偏见甚至歧视,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一名司法系统警察和公益人,林敏明觉得自己在帮扶这些孩子方面拥有较好的资源与平台,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做些工作。


“了解这个情况后,我就想去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当时我和一些基层民警也说了这个想法,大家也很支持,但等到真正要去做的时候,却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做。”谈到最初遇到的困难,林敏明表示,观念上的保守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大家觉得,服刑人员本身就是警察管束的对象,是自己工作的重点,如果我们去帮助他们的家庭和孩子会产生一些异议,引发外界质疑。”


但林敏明觉得,不管这些孩子的父母做过什么,孩子都需要有人关心。于是,他试着去说服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带着大家到孩子的家里进行走访。“我告诉他们,不要把这些孩子当成服刑人员的孩子,就把他们当成普普通通的、需要帮助的贫困孩子。这样一来,我的几个朋友首先被说服了。”


20171010_150639_001.jpg

20171010_150639_002.jpg

红苹果公益组织在福建省龙岩监狱开展活动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加入的人多了之后,林敏明开始考虑成立一家公益组织,方便运作和管理。2012年年底,林敏明开始筹备红苹果公益,并于2014年6月在福建省民政厅正式注册为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在心理健康、权益保障、能力建设等多方面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提供帮扶。“红苹果公益最初由几位朋友共同发起,成立之初缺乏人力物力,还要面对少数人的不理解,但善行的力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红苹果公益,有司法民警、高校师生、社会爱心人士等。红苹果公益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孩子的亲属和服刑人员,帮扶对象中也没有再犯罪的现象。”林敏明表示。


由于是在工作之余做这些事情,林敏明单位的领导并未进行过多干预。不过他所做的事情也慢慢得到了单位的肯定。“2014年8月,单位领导找到我,说总队要成立一个志愿服务队,希望把关注服刑人员子女这件事也纳入进来,单位可以为我提供一个办公地点。于是我们也借机把机构搬到了我工作的地方。”


不过,由于监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公益组织想要进入监狱开展工作并非易事。“虽然我是民警,以工作的关系可能很好沟通,但以个人或公益组织的身份进入这个系统还是困难的。没办法,我尝试去说服领导,拿出一个监狱进行试点,试点成功之后再慢慢扩展到其他监狱。”林敏明谈到。目前,红苹果公益已在福建全省监狱系统铺开,在12所监狱设立了分支机构,未来还计划拓展到其他省份。


五位一体撬动多方资源


20171010_150639_003.jpg


红苹果公益主推项目为“PC计划—穿墙引线”,其中“墙”指的是监狱的高墙,项目希望建立一个通道,将身在高墙内的服刑人员和他们的家庭、子女联接起来,让孩子得到外界平等的关注。


从成立之初到现在,机构也经历了几次蜕变。最初,团队开展项目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走访贫困孩子并为他们提供经济上的资助。但在项目逐渐深入的过程中,林敏明逐渐发现,这些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经济上的帮助,而是心理上的关怀。“有一次我们入户核对信息时,一个孩子的母亲告诉我们,她并不需要我们的钱。她说自从孩子的父亲被抓以后,孩子变得有些内向,外界也有一些歧视的声音,希望我们在这方面为孩子进行引导,帮助她教育孩子,这才是家长最大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林敏明和团队重新做了一次评估,发现90%以上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而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他们都缺乏正确的引导。“于是我们对项目进行了扩展,针对帮扶对象的需求厘清了服务重点,开展了为服刑人员和孩子创造见面机会的亲情拓展见面会、拓展营、爱心红包等一系列活动。此外,我们也会对服刑人员的家属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孩子。这也带动了在监狱的服刑人员,成为孩子和父母的一种亲情交流,一种修复家庭关系的有效手段。”


20171010_150639_004.jpg

2016年12月,福建省首批7家监狱正式设立红苹果公益分支机构。图为泉州监狱授牌仪式


这次尝试成功以后,林敏明想更深入一步。在他看来,如果服刑人员能够早点出狱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也能够解决家庭面临的根本问题。因此,红苹果公益开始着手对民警志愿者进行深度培训,目的是让民警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价值,重新认识与服刑人员的关系,让他们主动去做服刑人员的思想工作,改变以前那种对立的局面,帮助服刑人员积极改造。


经过几年摸索,目前红苹果公益已经形成了五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即“监狱+司法+教育+社会组织+民政”。林敏明告诉记者,监狱系统在经过培训以后可以实现自运行;教育即利用最基层的教师志愿者群体,解决孩子没有人陪伴的问题,同时帮助机构收集一线资料;司法主要发挥协调作用,比如帮助孩子解决户口问题、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就业问题等;民政部门则主要发挥兜底作用,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作为社会组织,除了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外,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唤醒功能,即通过社会力量唤醒各个部门的自觉意识,让他们自觉履行自身职责。”


对话林敏明:帮助一个就能降低一点犯罪率


20171010_150639_005.jpg

2017年3月29日,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红苹果公益)联合中华儿慈会发起“PC计划”,使机构获得了公募渠道。图为林敏明现场介绍红苹果公益


《公益时报》:您完全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做公益,那么机构是如何管理的?


林敏明:机构目前设立在我的单位内,我的本职工作与机构的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基本能做到兼顾。机构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明确的组织架构与分工,并制定了严谨的管理制度。最初,所有的工作由义工分担,大家各尽其能。另外,由于义工们大部分来自体制内,深刻明白公益要合理合法、公开透明才能走得更远,为此成立之初我们就主动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负责审计工作。2014年年底,机构有了第一个专职人员,目前共有六名专职工作人员。


《公益时报》:哪件事给您的印象最为深刻?


林敏明: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入户“铩羽而归”。最初我们开展工作时,很多人还不知道红苹果公益的存在。2013年12月13日,我们一行4人去建阳市漳墩镇走访一个女子监狱重刑犯的孩子。第一次走访没经验,当我们的车辆刚刚进入村子并向村民打听孩子的住处时,有一个大妈非常惊讶地问我,你去这家干嘛呀,他们家的媳妇杀人啦!没办法,我们就去找学校的老师,证明我们的身份后,老师们帮我们找了孩子,并同意我们带着孩子去找他的家人。但孩子的爷爷一直不信任我们,甚至把我们当成了人贩子。在我们走后几天还有人打电话追问我们到底是什么人。那时候我们还没注册,也不敢大胆开展帮扶工作。


《公益时报》:做这件事似乎“吃力不讨好”,是什么力量让您坚持到了现在?


林敏明: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首先是因为我相信我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以往服刑人员子女犯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但我们帮助的1500多名孩子里没有一个犯罪,我们帮助的服刑人员出狱的有一百多个,他们之中也没有一个再次犯罪的。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改变,他们也通过我们的项目看到了希望。作为一个公民,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帮助一个就能降低一点犯罪率。


其次,我的师友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推力,像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老师,从机构成立到现在给了我及红苹果公益很多指导和鼓励;公益研修班的老师和同学们带给我很多的创意;单位给机构提供了办公场地,我的许多领导、同事、朋友、亲人也加入了我们的公益组织。可以说,红苹果公益是大家共同推动发展的结果。


《公益时报》:解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问题需要很多专业人士参与,比如心理专家等。在这方面你们是怎么做的?


20171010_150639_006.jpg

红苹果公益开展亲情身心拓展活动


林敏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面临的不单纯是心理问题,还有很多现实问题。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专家指导委员会,下面又分为三个小组,包括心理帮扶组、社会工作组和法律援助组。具体到心理组,我们面向系统和社会招聘了10多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还有罪犯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专业的导师,同时结合我们行政单位的业务技能等,对专职人员和义工进行培训。社工组则是充分利用社会上专业的社工力量,比如高校社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这其实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方面老师可以把我们所做的事情当成教学案例,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把我们这里当成实习基地。在法律援助方面,我们有省律师协会的律师资源,此外我们的民警也有很多法律工作者。这三个小组相互配合开展工作,一起解决问题。


《公益时报》:目前红苹果公益的模式已经覆盖福建全省,今后会考虑推广到其他省份吗?


林敏明:今年我们的项目入选了“中国好公益”平台,可以说已经为我们的公益模式在全国的推广迈出了第一步。在福建省监狱内服刑的外省人员,由于路途所限,我们对其子女的帮扶有限。而一些在外省服刑的福建人,其个人及子女的信息我们也无法获得。如果能够把我们的模式复制推广到其他省份,将会有更多的孩子受益。今年我们开通了社会资助通道,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网络上可以申请帮扶,这个是对全社会开放的,没有地域限制。


《公益时报》:红苹果公益有一个目标,即通过自身努力推动政策的改变,在这方面取得了什么成绩?


林敏明: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到最后撬动福建省的整个监狱系统,我们在推动政策完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6年11月,福建省监狱管理局特意下发了一个支持性红头文件,即《关于扶持省教育援助协会(红苹果公益)的意见》,倡议全省各个监狱成立教育援助中心,按照我们的标准运作。政府部门以文件形式支持一个社会组织的工作,这在全国范围内是少有的,我们也非常感谢福建省监狱管理局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此外,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教授提交了一份关于对服刑人员子女开展帮扶的提案,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文中提到了红苹果公益。这两年来国家民政部门组织的困境儿童保护会议先后两次听取了我们的经验分享,并在出台困境儿童政策时将服刑人员子女纳入了进去。我们做的事情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关注,希望我们为其提供相关数据。


本文由公益时报(微信ID:gongyishibao)授权转发,如需转载请与公益时报联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