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观察-老家的孩子们,还跟你们当年一样吗?-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老家的孩子们,还跟你们当年一样吗?
2017-01-25

香港电台(RTHK)的真人秀节目《穷富翁大作战III》曾在2013年11月播出过一期《跨代的大学梦》。节目里,香港的“补习天王”伍经衡为了体验“底层生活”和锻炼自己的女儿,变身成为送货工,寄居在贫民家庭中。为了生活,他要去发型屋给客人洗头、跟车送货。在国际学校的女儿Stephanie则转到公立中学上学,利用课余时间在餐厅兼职,帮补家用。


一次,十六岁的Stephanie和社工一起去探访一个刚来港两三年的家庭。社工问起“日常在家做什么?” Stephanie说自己回家便会做功课,参加补习班,周末则会和父母一起去看电影放松。另一边,屋主的两个女儿说,“没能看过一次电影”,因为“去电影院要花钱”。


在兼职的餐馆,Stephanie问同龄的美仪日常怎么分配时间。美仪说,高峰期的时候,每天下午6点到晚上11点都要工作,有空档的时候才会做功课,“没有(课外活动),要放弃很多时间去做兼职”。


微信图片_20170702213440.jpg

在电车上,Stephanie说“我常常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事(看电影、做蛋糕),但对她们来说是额外的东西。我觉得要计算是否应该花钱去享受娱乐是一件相当艰苦的事。”


在节目临结束的时候,伍经衡和女儿以及公立中学的学生一起吃饭,谈话中想起自己童年时候“家里五个人一起吃饭,只有一碟腐乳和一碟菜”。再回忆起童年的生日,泣不成声。


伍经衡相信教育是脱离贫困的不二法门,也深知阶层固化、资源不足会阻碍贫困家庭孩子的进取和成长。他自己经过努力,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又创办补习社,成为“补习天王”,将女儿送到国际学校就读。


他带着这群孩子去香港中文大学。当年,他凭借个人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人生从此转变。如今,一群人望向山脚教学楼。他对孩子们说,“努力加油,往那个方向进发”。


2016年,南都观察关注“教育”问题,尤其是“教育公平”,推送了系列文章。


9月21日,南都观察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联合主办“农村教育何处去”主题沙龙。沙龙上,REAP中方主任张林秀分享了中国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根据REAP的调查,2013年,贫困农村地区37%的人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城市学生基本超过90%。在营养健康方面,问题同样严峻,近70%的农村小学生有贫血、寄生虫感染或视力问题。什么阻碍了寒门学生的成才之路?


微信图片_20170702213444.jpg


除此之外,教育部公布统计数据指出,2010年至2013年间,中国的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下降至330.45万,流失率达30%。如何解决乡村教师的迷茫和流失,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和“屡造传奇的中学校长”李希贵都提出了自己的创新实践。此外,还有长期支教机构的补充支持、“小规模学校”的政策关注……关于农村教育的复兴,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解答。四年间乡村教师流失140万,未来怎么办? ; 乡村教育如何重建?来自特困县的实践启示 ; 星火仍在,他们扎根在农村


随着教育公平问题持续引发社会关注,多所重点大学出台了针对农村贫困地区考生的专项招生计划,实行单设批次和单独划线。这一录取政策的招生力度逐年扩大,从起初全国每年一万名指标,上升到2015年的六万名,人为地提升了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的比例。这种“专项招生”的形式是否就是公平的呢?南都观察特约作者田方萌认为值得商榷,并指出“补偿政策的支持者们只关注团体平等,忽视了个体平等。他们以为通过专项招生这种配额制便能够实现教育公平,结果却对大多数考生造成了新的歧视,也不利于他们试图照顾的弱势群体。有两个成语很准确地形容了他们的主张——削足适履和偃苗助长。”重点大学招生应该照顾贫困地区吗?——与杨东平教授商榷


当大部分人将关注点放在“考大学”上的时候,NGO从业者许博文根据自己多年的一线经验发现,“职业教育可以帮助村里娃获得更适合的平台和职业起点,也是帮助他们走出乡村的生态,接触外部世界的方式。当他们发现计划一步步实现,离梦想越来越近的时候,就学的信心和动力也会越来越强。”除了考大学,乡村教育还有别的出路?


微信图片_20170702213447.jpg

作者徐博闻任职机构所在的村落。


我们深知,中国有1/3的人口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如果他们不能从经济增长中受益,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未来。而教育,无论何种形态的教育,都直接关系未来,都是在培育未来的公民。


南都观察立足智识与理性,关注中国社会改革与转型进程中的社会议题。我们将继续关注“教育”问题,从不同角度呈现独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