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动态-彭艳妮:与其纠结社企定义,不如抓住其内核社会创业家精神-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彭艳妮:与其纠结社企定义,不如抓住其内核社会创业家精神
2017-06-12

微信图片_20170622135541.jpg


2004年我第一次听说社会企业这个词,听三位英国社会企业家讲了半天时间,当时觉得好像明白了,但别人一问,我却说不清楚社企到底是怎么回事。2007年我开始做推动社会企业的工作。在过去十年里,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企业,大家争论最多的也是社会企业的定义。放眼全世界,现在还没有一个有普遍共识的社企定义。


为什么会这样?背后的原因大概就是社会企业太多元了,有不同的组织形式,比如合作社、慈善组织、有限责任公司、社区利益公司等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企业的形态仍在演进,我们对社企的认知也在不断发展,比如近十年来出现和开始兴起的共益企业(B corp)。在今天接下来的发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其中一些优秀案例。


如果我们仔细地去看每一种形态的社会企业,就会发现与其纠结社会企业的定义,不如去了解和把握社会企业的内核——社会创业家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社会创业家精神是社会理想与企业家精神的结合。有社会创业家精神的人并不局限于企业家,而是来自各行各业。比如,开创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尤努斯是关心贫困问题的教授;为北京胡同居民提供低价便捷的旧房改造服务的众建筑是三位青年建筑设计师创办的;为改善阿拉善地区的缺水环境而推广沙漠节水小米种植和销售的是SEE基金会和一批关注环保问题的企业家;专门生产和传播社会创新内容的Bottle Dream的创始团队是痴迷于社会创新的记者、设计师、NGO工作人员;专门和有毒有害商品作对的老爸评测的创始人是政府公务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正是由于社会创业家精神,这些创始人在解决社会问题的道路上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创造性地将公益与商业结合,用最有效的方式去达成使命;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们将人们眼中的问题变为机遇,将传统视角下的弱势群体翻转成改变自身命运的发动机;他们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创造了各种形态的组织,推动了社会企业这一概念和实践的演进;他们也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成功的企业,只追求利润而不追求共享价值的企业不再被公认为成功。


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社会企业就会豁然开朗,不要执着于社企的表象那些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和运作形态,而要抓住社企的内核社会创业家精神。我们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就是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有利于发掘、连接、培育和支持具有社会创业家精神的人,支持他们用各种创新的办法为世界带来正向改变。


我们往往高估一两年的变化,而低估五年十年的变化。在2007年第一个中国代表团考察英国社会企业的时候,在2009年国内第一次社会企业家培训的时候,在2014年17家机构共同发起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在2017年的今天有800多人买票参加一个关于社企的会议,没有想到首届中国社会企业奖的评选因为风头正劲的共享单车摩拜的入围引发了广泛争论,没有想到不少设计师、记者、年轻的创业企业成为社会企业的拥趸,没有想到中国最大的富豪马云和王健林都说自己的企业要成为社会企业……


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创业家精神的魅力和力量,也是因为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所有支持社会企业和社会创业家的人和机构的持续努力,大家共同创造了社企运动,构建了社会创新的场域。我也相信,我们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大,越来越跨界,在推动社会创业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文明的路上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