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观察-真相不出,谣言不止,新华社记者表示“无法忍受”-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真相不出,谣言不止,新华社记者表示“无法忍受”
2017-04-06

4月1日,四川泸州泸县太伏中学一名学生突然死亡,引发的关注已持续近一周。跨越了纪念亡者的清明节,这名14岁男孩的死亡原因仍不为人所知。


根据泸州市有关部门6日下午召开新闻通气会,当地公安局、政府相关负责人称没有发现死者曾被欺凌的问题,并首次披露了死者生前约一周时间里的经历。而最重要的尸检工作,正在进行,“死者家属也请了第三方专家和律师在现场见证”。这是第六日。


从事发到现在,泸县几乎一直在各大新闻网站的中心,谣言起伏,争议不止,真相却迟迟不来。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各自发文,批评当地政府未积极查明案件事实,及时信息公开,反而立即阻拦媒体。


《人民日报》:

面对一起突发的死亡事件,分析与评论的基点只能是客观事实。在弄清事实之前,“被殴打致死”、“黑社会参与”、“政府包庇”等诸多传闻,都可能包含捕风捉影甚至恶意造谣的成分。在这个时候,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权威可信的尸检结果,有助于厘清事实,挤压谣言生长、传播的空间。


新华社:

记者抵达泸县调查,发现这起原本可以正常进入司法渠道的个案,逐渐演变为当前的群体聚集、警力封路、舆情汹涌。谣言四起,而当地却没拿出澄清谣言的事实。


事发次日,泸县宣传部公号“泸县发布”称:“现有证据排除他人加害死亡,具体死亡原因需依法按程序待家属同意后尸检检验确认”。


3日,“泸县发布”再次公告:“个别网民编造发布‘五名学生打死同学,其中一人已自杀’、‘孩子已经离开,全身被打得淤青死血,手脚被打断’等不实信息,造谣生事,煽动群众聚集滋事,查实唐某、李某、姚某、郑某网上造谣传谣的违法事实。”“目前,无证据证明死者系他杀,其损伤符合高坠伤特征。目前,公安机关正积极与家属沟通,争取家属同意并启动尸检程序。”


死后短短两天,从“有证据排除他杀”到“无证据证明他杀”,都没有经过尸检,更没有提出任何证据,也无法终结各种追问和猜测。


网民“我就是小小何同志”在泸县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泸县”愤怒留言:“你们都没有尸检,就排除了他杀了?你们现在又说静待结果!前后矛盾!”


这一次,连新华社记者都感受到采访寸步难行,“被当地的种种电话骚扰则更是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前方记者于3日赶到当地展开调查。在距离太伏镇数公里外,车就被拦下,两辆警车拦住路口,禁止一切车辆进入。记者迂回步行数公里才进镇,在太伏中学门口看见街上站满了人,一排戴着头盔的警察将人隔开,学校大门两边有上百名警察将人隔开。


泸县政法委书记李盛春对此解释,说是怕赶集出现意外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旁边另一名干部则改口说是演练。


……


严密防范让记者感觉到无形压力,所到之处都有人“陪同”。当记者提出采访死者母亲时,县政法委书记李盛春表示找不到人,问手机说没有死者母亲电话,问地址说不清楚地址。


4日,记者好不容易突破制约跑了20多公里村道前去采访死者的爷爷奶奶和同学时,被跟随的“尾巴”招来一批镇村干部,实施各种暗示威胁干扰,迫使采访对象不敢说真话。而记者被当地的种种电话骚扰则更是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记者从侧面了解到,警方正在积极做死者母亲工作。不给记者提供方便,或许另有隐情。


警力的高度防范,让当地群众觉得很不理解:“造谣传谣的你们不是抓了很多吗?现在究竟是什么情况?你们在害怕什么?”


新华社这次派出了四川分社信息采访室主任,一路受阻,没有采到关键内容,写出这篇介于记者手记和评论之间的文章,援引群众质问,援引总书记讲话,怒气冲冲。在一些同行看来,这些遭遇已经算客气了,见怪不怪。


这样的情形,每个调查记者都毫不陌生,市场媒体记者所遇到的压力甚至人身威胁,常常更为严重,围堵、殴打、陷害,都不奇怪。人身监控和黑名单也动辄伴随数年。近年公共媒体衰微,原创内容难做,舆论环境的恶劣也是一大原因。



1491530823(1).png


地方政府官员对于是否他杀、是否报案、是否有霸凌现象等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概表示这是网上谣言,根据法律,当地有理由不予回应。然而即便“保持沉默”也是公民个人的权利,公权力机关的义务是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通常来讲,这种事件纷乱之中,各类视频、截图等所谓证据,的确很大概率不可靠。但没有可靠渠道提供任何明确的事实,也就无法分辨什么是谣言。


从历史上看,谣言也是一种古老的媒体,但因难以控制,被官方和主流排斥为他者。它也是一种权力话语,谁有权力将某些信息确定为谣言?官方。法国谣言研究者卡普费雷说:谣言是人民的第一自由广播电台(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


面对不确定的事件,如果权威信息无法及时跟进,或不足以消除大众疑虑,谣言自然来填补空白。


这次,举国第一官方媒体也失去了权威的位置。


真相本来就很昂贵。一有突发事件,如果再压,堵,躲,拒绝对话,后面再说什么,大家自然不信,积累情绪,制造愤怒。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曾有“黄金4小时”法则。随着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4小时的时间窗口可能还在进一步缩小。


如今,各类政府机关纷纷建立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但这只是形式上的信息公开。维护稳定往往仍然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惯性思维。遇到突发事件,平台多,意识和能力不足,反而是坑,小事也变大事。



1491530883(1).png


资深媒体人石扉客说:我同意对这类事件的合理推定,即,谁封锁信息,谁就理亏。


如《人民日报》所说,如果不能及时而有步骤地发布权威信息,有效管理社会心理预期,情绪就可能海量堆积,真相就可能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