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动态-新公民学校落地温州-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新公民学校落地温州
2009-09-10

温州市副市长陈作荣(右)和南都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左)为温州第一新公民学校揭牌,温州第一新公民学校黄瑞华(中)受牌。

    2009年9月8日,以“唯真、爱人、乐知、自胜”为校训的全国第五所新公民学校在温州市龙湾区举行揭牌仪式。温州成为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开办新公民学校的城市,在探索农民工子女教育第三条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农民工子女教育呼唤第三条道路
    2008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官方数据:中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3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超过2000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农民工子女中失学率高达9.3%,近2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进城农民工子女是城市的新移民,将来必定会成长为城市中的新一代公民。他们能否受到合格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家庭的依托,更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关切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有学者认为,进城农民工子女若不能受到合格的教育,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社会未来的不稳定因素。该现象已被无数的实例证明。如何使进城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上好学,使他们成长为健康发展、对社会有贡献的新一代公民,急需政府、社会、家长各方高度重视并密切合作。
    近十几年来,政府不断提升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200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流入地政府投入大量财政经费、开放公办学校免费接收符合入学条件的流动儿童,同时审批了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并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尽管如此,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由于城市公立学校远比农村公立学校高昂的办学成本以及较大的教育质量差距,免费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在看似符合教育公平的背后不仅给城市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必然引发教育移民问题,形成城市洼地效应。农民工子女持续、快速、无序增长,给流入地政府在教育管理、经费投入、校舍建设、师资配置等方面,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压力。因此各城市公立学校不得不设立各种门槛以限制流动儿童的入学。依赖公办学校完全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还找不到解决方案。(参见附件一人民政协网《农民工子女“两为主”就学难题》)
    为使农民工子女有学上,打工子弟学校在很长时间内仍有存在的必要性。然而,我国的民办教育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我国的民办教育大多数是营利性的,营利是举办者的重要追求。营利性制约了政府的投入、也制约了社会捐赠,学费成为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办学经费来源的单一性注定了为低收入农民工子女开办的学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无法保证教育所需,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得不到政府的审批。这类学校的大量存在,也说明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选择非常少。
    面对政府和市场的两难,为使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响应中央政府提出的多种方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号召,在参考了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应对移民后代教育问题时采取的政府大力支持民办非营利学校的措施后,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机构简介参见附件二)经过大量调查和可行性论证,创新性地提出了公办学校、民办营利性学校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即民办非营利学校——新公民学校。新公民学校倡导了创新性地解决流动儿童有学上、上好学问题的第三条道路。新公民学校是新公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改善农民工子女成长环境为宗旨的新公民计划项目荣获中国民政部举办的“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之“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民政部李学举部长充分肯定“新公民计划”,指出其意义和影响将不亚于希望工程。
    新公民学校定位为“平民性、非营利和高质量”,创造了以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公益学校的管理模式和适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理念为特征的公益办学和公益教育新模式。新公民学校主要招收低收入的农民工子女;与普通打工子弟学校不同的是,新公民学校是非营利的,举办者不从学校的盈余中分红,学校收入全部用在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身上。新公民学校的非营利性为政府支持和社会捐赠提供了公益性的平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使得新公民学校突破了办学经费来自于学费这一单一途径,形成了家长、社会、政府共同承担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格局。该格局既有助于流入地政府力所能及地承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使得政府能够在同样的教育经费下支持更多的孩子入学;社会各界的关爱支持、也有助于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等公民素养;为了给孩子创造进城受教育的机会,家庭负担一部分教育成本也是合理的。同时,新公民学校还致力于研究适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针对他们流动性大、家庭教育薄弱等特征,以学生的全面健康为导向、以“唯真、爱人、乐知、自胜”为核心价值观和校训,致力于把学生培养为全面健康、对社会有贡献的城市新公民。新公民学校模式为进城流动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将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难题找到解决之道。2009年6月2日人民日报《在城市为农民工子女放一张书桌》(详见附件三)一文中以“新公民的希望”为标题的章节明确指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非营利性是关键,并大篇幅阐述了新公民学校的模式,指出新公民学校构建的政府、社会、家长合力办学的模式以及以农民工子女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大大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
 
新公民学校的温州之路
    温州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以温州市龙湾区为例,67.8万总人口中,外来人口达到37.3万人,超过了本地人口数量。当地政府对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十分重视,一方面打开公办学校大门,接收农民工子女,另一方面积极审批打工子弟学校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同时腾出一些公办学校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公办小学中的民工子女人数已经超过了本地学生,占到了学生总额的59.25%。由于公办学校办学成本较高,相对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巨大需求,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很大,仍然有近一半的民工子女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较差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入学,这些打工子弟学校校舍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为此龙湾区政府于近年来先后取缔了16所非法打工子弟学校,需要分流学生6000多人,加上不断流入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儿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仍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2008年11月以来,温州市政府了解到新公民学校项目,意识到该项目的引入对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意义重大,有可能成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第三条道路。从市级到乡镇各级领导都对新公民学校项目高度重视,积极推进落实新公民学校事宜。2008年11月8日,当时主管教育的副市长现中共温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作荣率领共青团温州市委副书记王彩莲、权益部部长蔡铨梅以及龙湾区主管教育的副区长方志方、龙湾区教育局局长陈建淼等与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及新公民学校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洽谈引入新公民学校项目事宜,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为落实该项目,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何伟、理事王海光、林旦、程玉等带领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和新公民学校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多次到温州考察,落实学校地点、探讨办学及管理模式、各合作方权责等事宜,形成了新公民学校合作方案。经深入调查,最终将温州市的第一所新公民学校落实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温州市龙湾区沙城镇,以沙城镇第三小学为合作伙伴,揭开了新公民学校在温州办学的序幕。2009年7月29日,温州市龙湾区第一新公民学校第一届筹备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成功召开,标志着温州市第一所新公民学校开始起航。温州市龙湾区第一新公民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新公民学校的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引导社会共同参与,政府提供大力支持
    共青团温州市委、龙湾区教育局、共青团龙湾区委、沙城镇政府、龙湾区人民教育基金会等五家机构联合五方共同出资筹款,用于学校新教学综合楼建设,改善新公民学校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综合楼建成后,学校将从现在12个班的教学规模扩大到24个班的规模。在学校可持续发展方面,龙湾区教育局为新公民学校配备不少于1/3的公办教师、并提供不少于1/3的公办经费和生均补贴;共青团温州市委、共青团龙湾区委和区人民教育基金会将不断鼓励引导社会爱心人士,为新公民学校开展专项资金的募捐,进一步解决新公民学校的办学经费问题。
2、  设置科学管理机制,多方共同参与管理
    为使各投入方都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形成具有开放性又相对稳定的管理团队,温州市龙湾区第一新公民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会是学校的决策机构。首届理事会由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新公民学校发展中心、共青团温州市委、龙湾区教育局、共青团龙湾区委、沙城镇政府、龙湾区人民教育基金会等7家单位推荐代表以及校长、教职工代表和其他重要捐赠人等多方代表组成。理事会实行一人一票制。理事会下设秘书处,负责监督会议决策的落实以及组织召开校董会等事宜。学校依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实行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从中分红、营利或取得任何回报。
3、  实施教育品牌建设,打造一流服务团队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投入两百万元的种子基金,主要用于新公民学校的品牌建构,包括构建公益学校的管理机制、探索适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开展主题交流、专题培训等。新公民学校发展中心作为品牌构建方和品牌管理方,监督指导学校发展与品牌管理,及时汇总新公民学校的教育成果,为实施品牌建设、打造一流团队、建构最适合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奠定基础。
 
共同培育新公民
    社会的支持是推动新公民学校模式成功、促进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为进城农民工子女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机会、推进教育公平、使孩子们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新公民,有赖于您和您的团队共同支持。新公民学校作为非营利、公开透明的公益学校,是您支持公益、支持教育的理想平台。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为进城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上好学贡献一份您的力量:
    1、捐赠办学经费,支持学校良性健康发展;
    2、捐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
    3、为改善教师待遇、支持教师成长提供资金、物质、智力的支持;
    4、资助新公民学校硬件建设,改善学生受教育条件,如捐建运动场、图书室、功能教室、教育教学设备等;
    5、资助驻校社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特色研究、家长教育、社区中心等优秀公益项目或引入优质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受到更好、更适合他们的教育;
    6、提供志愿者服务,走进新公民学校,亲身帮助农民工子女的成长。
    7、其他您认为有效的方式。
 
     社会热心人士可以拨打捐赠电话:团市委权益部0577-88968698、团区委基层工作部0577-86966656、龙湾区人民教育基金会0577-86383315,为新温州人的健康成长奉献您的爱心。
 
    附件一  《农民工子女“两为主”就学难题》   人民政协网2009年3月26日
    附件二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简介》
    附件三  《在城市,为农民工子女放一张书桌》  《人民日报》2009年6月2日
    附件四  《周庆治名誉会长在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附件五  《新民教育讲坛第三期: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第三条道路》   徐永光
徐永光秘书长(右)向黄瑞华校长颁发捐赠牌
温州龙湾区教育局长陈建淼在揭牌仪式上致辞
徐永光秘书长在揭牌仪式上致辞
温州青年企业家联合会为温州第一新公民学校捐款30万元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新公民学校的孩子们升国旗敬礼
一名新公民学校的孩子步出校门
新公民学校的同学们诗朗诵
新公民学校同学们整齐的方阵
精神抖擞的新公民学校同学们步入会场
两位新公民在温州第一新公民学校的操场上练习骑车
揭牌仪式后举行了媒体见面会
揭牌仪式当天还举行了新公民学校模式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