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浙江省青螺公益服务中心、华夏公益服务中心、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公益慈善交流展示会县市公益组织发展专题论坛在深圳市会展中心圆满落幕。
来自国内公益学界、实务界一百多家机构代表以“如何助力县市社会组织有质量的发展”为中心展开讨论。
黄庆委
《中国公益产品合作平台助力县市社会组织发展》
“南都正在和业内一些志同道合的机构讨论共建一个公益产品规模化扩张的合作平台,支持到县市社会组织的发展。我们坚持服务行业的使命,希望发挥平台的功能,首先帮大家找到社会上有价值理念、经过验证有效、便于整合资源、适合县市组织直接使用的公益好产品、好项目。二是我们请大量的第三方服务方,来帮助大家进行提升。三是把这些好东西通过线上线下路演巡讲甚至送货上门的方式进行传播、传授,进行推广,来助力到县市社会组织的发展。”
——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项目副总监,黄庆委
邓飞
“我们迎来了一个伟大的县域公益时代。我们不可能从城市里面培训人送到乡村去,县域需要大量的干部和人才,怎么办呢?
我们想到了到县里面的公益组织寻求帮助——到本地去就地取材,培训当地干部帮助我们完成‘任务’。
有一些县没有公益组织,我们就开始去做培训,邀请郑壹零、老陌、涂猛这样一群人组织青螺学堂,培训县里面的人来帮助我们完成‘任务’。”
——选自《县域社会组织执行官培养》邓飞
张健
“第一,在2015年3月份之前,在山东号称有1万名的持证社工,但是在具体的活动里面社工少得可怜,我们就想问这些有证的社工在哪里?第二,既然我们的团队机构对社工有着偏见的失望,那谁还在基层?在社工出现之前和之后都在持续提供社会基础服务的团队和人,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站在台上的嘉宾之一——山东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实训中心主任张健先生,他以陪伴潍坊市其中一家机构成长为例讲述自己的经验、教训以及困惑。
接下来,嘉宾郑壹零、邓富友、李弘、方树功、刘飞分别根据自身组织的发展情况,发表了相关演讲。
《公益组织的资源整合》
为什么我要强调“项目智造”,(一个智慧型项目不需要到处寻求资源,因为项目本身就是链接各种资源创造共享价值的)。我前几年一直走访县域级社会组织,虽然是中国公益力量的基石,但是他们需要资源、项目、规范和造血功能。所以后来我想到一个切入点,不是培训,而是以项目为纽带陪伴成长,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持续性,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智慧型项目输入能够帮助他们撬动本地、链接外地更多资源,从而形成他们自身的共享价值圈。
—— 公益小天使委员会的主任/杭州沃德公益会长,郑壹零
邓富友
《星火计划-助推三四线地区支持性机构共创成长》
“2017年要重度推出的计划——“星火计划”是要支持三四线城市支持性组织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小恩派。大家都知道,恩派这个组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支持性结构,我们做公益孵化器、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最开始做公益的策展、推动企业和政府做创投、招投标,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公益组织的发展。”
——恩派项目总监,邓富友
李弘
《壹基金如何推动县域社会组织发展》
“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让我们过去的经验如何让更多的好项目让地方小伙伴得到;让真正的公益资源不要停留在一二线城市,而真正落到地市县一级;同时能让更多的议题形成行业,每个具体的领域才能有专业化的发展。
所以我们希望更多这样的议题成为网络,让县里的组织也加入到这个网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弘
方树功
《老人心灵呵护服务网络》
“当一个人临终的时候,如果还允许他过一辈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因为他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但是没有机会了。我们生活中,除了物质、名誉,还有很多要追求的东西,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爱!所以我们义工从10个人、100个人,迅速增加到1万多名,现在全国有30个城市有十方缘的活动每天在进行。我们想把全国这样的社会组织团队起来,一起为老人提供服务,因为我们笃信,所有的生命都需要呵护的。”
——北京十方缘心灵呵护中心总干事,方树功
《复兴义仓文化,推动社区互助》
“义仓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也不是济世悯人的雄心,甚至不是助人自助,就是天地间的人,能够给每个人的幸福。”
义仓学习网络欢迎大家的加入,共同复兴义仓文化。
—— 爱有戏,刘飞
第一是两难与突破,指的是专业化和组织化,这是每个组织都要思考的问题。
小组解决:县域社区组织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组织松散,专业性不够,这都是非常欠缺的。对于我们来讲,我们组织分成内部和外部两部分。
对于内部来讲,需要有一个价格明确的机构,需要有核心力量小组。分出以后需要有专业人才。既然是一个专业性组织,项目设计、包装等等,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要有专业项目在里面运营。这是对于组织成长来讲的,现在我们组织做得不够好,不够强,是因为学习能力不够,做了几年还在原地踏步。所以我们需要有训练营,例如今天这种形式就很好,每个月都需要搞一次。我们遇到的内部、外部问题通过训练营这种方法来解决,首先同一个目标,一起来想办法解决。
对于外部来讲,我们需要外部的支撑,有南都等等我们可以学习。今天来深圳,我们也是抱着学习的目的来的。对于关系方面来讲,和政府的关系占很大一部分,能否做好做大,和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他们需要有沟通或者协调对接、对话的机会,媒体可以对我们进行宣传报道,对于促进我们的专业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投资,整个项目的运营先要专业化、组织化,要有一定的经费来源。
第二是抱团与取暖:地区合作和协作问题。每个地区都有很好的经验,地区之间也有互动和学习。但是这会否带来新的问题?
小组解决:第二组的主题是抱团取暖,经过前面的讨论画了很简单的一幅画,两座房子之间有一座桥,寓意社会组织之间的连接,桥是各种资源库等等的意思。大厦建立在东直门附近,获得了建筑大奖;有个空中连廊,我们要抱团取暖,是一个大的整体。要成长为社会公益的大厦,也需要解决问题,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进行相互的链接,产出的交流,人才的培养。
所有人要聚在一起,拿出我们自己的力量实现愿景,我们的愿景就是以后资源融会贯通,无缝对接,社工等各种公益人才在这里茁壮成长。希望我们的公益事业蓬勃发展,最后一个愿景希望每个人都是公益人才,有这份公益的心在里面。
第三是机遇与风险:自律和规范性问题。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当然要规范的运作,无论是财务还是各方面。但是怎么样才能把规范做好就需要讨论了。
小组解决:我们的问题是自律和规范性,这能够很大程度上造成社会组织的公信力,而公信力事实上是每个社会组织的生命线,它能够直接影响到你的生死存亡,或者你想变得更强大吗?那就一定要记住时时去维护它。
制度、流程、培训、监督、反馈这几个方面都要去做,对于志愿者也好,对于我们自己也好,财务制度要制定得很严密,要很好的执行。流程有什么好处呢?特别是做执行的时候,我们做一个活动、流程,每个人做这个活动就按这个流程标准化了,哪怕有的时候刚好是张三的事,李四顶上,这样可以无缝对接了。我们的制度主要是管好人,不犯错,少犯错。流程是把这个事做好,是管事。
培训有什么目的?首先是把个人能力得到提升,组织的能力得到提升,这就不用说了,可以获得更高效率。个人能力为什么需要培训?大部分人来做志愿奉献,也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学到很多技能,这样大家就更愿意来参加活动。个人能力提升了,相对来说组织能力也提升了。这也需要管理人、骨干。
我们还要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形象维护到一定程度就是一个品牌,同样的一件衣服,可能料子完全一样,但是价格就差很多。同样的,做社会组织也要让别人觉得很好。同样,自我监督也要做好。
活动总结,要对服务对象、出资方一个小小的谢意。总结给他一份,把活动立意给到媒体,他就不用到处找人,就可以直接拍摄活动内容,把我们的报告写得更好,这样对社会组织的形象肯定是有益无害。
第四是传播与公关:政社关系和资社关系。我们是组织,政府和资助方有些什么需求,和我们的做法是否有差异?在差异当中怎么把握这样的关系。
小组解决:传播能力要提升肯定要经过培训,我们没钱,就要找钱,可以捐助也可以申请,如果有人给我们申请就更好了,这样就不用换人情。传播需要人才,我们就需要招聘。需要多种渠道,朋友们就问我,你们是要走吗?我说当然要走,渠道通了,我们就少走很多弯路,路就会直一些,好走下去。
能做到上面,我们就可以把品牌进行提升,人员就稳定,因为他们会感觉有上升空间,有自己的能力提升的空间,就会留下了。然后传播能力就变得强大了,有多种渠道,人力资源关系也强大起来。如果有一天我做到这么强大的时候,肯定是专业化、国际化、行业化、持续化。为什么要持续化?因为强大了你们都会来找我。就像邓飞一样。不知道怎么说搭出这两个东西,团队说这就是发射塔,代表传播和沟通,很快,很高。
以上四个问题正是公益组织,尤其是二三线的公益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的问题,经过小组工作坊的讨论公益人给出了一定的解决思路。
我们期待这些思路都能落地,同样期待县域公益组织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