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动态-敢不敢来段8年以上的旅程?-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敢不敢来段8年以上的旅程?
2016-07-01
脸谱故事
脸谱系列故事,是让爱更有力量——“心动力”公益职业人全国联聘的活动栏目之一,通过公益人的真实故事,希望让大家了解:公益,是一种职业,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可能性。本期故事:《敢不敢来段8年以上的旅程?》,只要走,每个人都能走到属于自己的“远方”。

2016-06-30_10-41-27.png
公益是场旅程
也许你还在准备行囊
也许你已在路上
好奇,或有畏“远方”
 
今天故事中的公益人
坐标成都、青海、上海、广州、大连
已“出发”了8年、10年甚至17年
“远方”到底有怎样的风景?
他们带你去看——

于晶春:八载慧灵路,千里公益行
2016-06-30_10-45-50.png
我叫于晶春,现在是辽宁慧灵的行政主任。我的8年公益职业生涯,是一段从北向南,又由南回北,跨越了“八千里路云和月” 3471公里的人生旅程。

2008年,我从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了。和所有的大学生一样,我跑招聘会、上网投简历,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被几乎千篇一律的幼儿园、小学网络招聘信息轰炸中,突然,一个名词跳到我眼前——“融合教育”。

抱着好奇和期待,我背上行囊,从黑龙江来到广州,在慧灵走上了对我影响深远的职业之路,也结下了与心智障碍者的不解之缘。                                                                           
对在相对保守的最北方成长的我,迎接我的不是我想象的“热情”,而是“自己解决问题”的南方“开放”—— 当我拖着行李箱只身从清凉的佳木斯第一次来到酷热中的广州市,茫茫人海中的火车站没有人接车,我只拿着一个地址和电话,满脑子都是“广州有骗子”和满心头的惴惴不安,不放心的一次又一次问路,终于来到广州慧灵。
 
慧灵的全称是“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它吸引我的使命和愿景是“推广社区化服务模式,提高智障人士生活品质”,“智障人士平等参与社区建设,共享社会文明成果”。
2016-06-30_10-46-07.png
之所以不顾父母的担心我来到慧灵,是因为慧灵属下有一家融合幼儿园,在这个幼儿园中,普通的孩子里“融合”了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儿童(还有一些来自非洲的孩子们)。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些同样有着天真灿烂的笑容,却无法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长时间安静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心智障碍的孩子时,我是不知所措的。仅有的普通教育专业技术,让我深感力不从心。
 
于是,我开始购买大量的关于智力障碍和自闭症的书籍充实自己;和其他同事成立学习小组;参加各种机构内外的培训和研讨会。
 
美国的夏洛克博士让我知道了我们的服务要以个案为中心,芬兰的语言学专家带领我掌握辅助性替代性沟通技术,在意大利同行的交流中我领略到艺术调理的魅力。我努力地,将所学的知识技术内化运用到日常服务中。

2016-06-30_10-46-22.png
在广州慧灵的6年多时间里,我在一个个心智障碍孩子的陪伴下,在同事们的互助中,在专家和专业书籍的帮助下,对心智障碍群体有了深入的了解,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经验,也培养了和国际接轨的专业技能。我有幸被机构提拔,先后担任了这所幼儿园的园长以及慧灵一校的校长。
2016-06-30_10-46-36.png
2014年,慧灵进入向全国发展的模式,创始人孟维娜亲自找我谈话,关心我这个独生子女将来的婚恋,关心我东北老家的父母,一次又一次和我交流人生规划。最后双向决定把我调到了大连,创办了辽宁慧灵(大连金州新区个案中心)。
 
这次北归,我又回到了“起点”——服务对象从儿童变为了成人、机构从成熟的广州慧灵变为了初创期的辽宁慧灵。但我已经不是当初南下时的那个“手无寸铁”的职场新人,而是带着丰富的专业能力、管理经验和机构使命,在北方开疆拓土。
2016-06-30_10-47-00.png
创办初期遇到困难问题重重,以前我有顶头上司先顶住,现在的上司远在千里,由我组建和带领团队,意味着时时事事我必须先有自己的主见 ——这种锻炼成长模式,创始人孟维娜事先已经说好:成功了,叫做“火车提速”,失败了,叫做“拔苗助长”。
 
现在中心已经开始正常运营!看到大龄的智障学员脱离过去比较封闭的服务模式,在开放的社区化的服务模式中展现各自的才华和创造力,他们制作出精美的手工作品,在社会生活中变得自信!我更看到社区和大众意识的改变,从不接纳到欢迎我们……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选择做公益?我对公益,其实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除了和谐的工作氛围、大量的学习机会、对能力的多方位锻炼,最重要的是,接触到的人——纯真的学员们、甘苦与共的同事们、热情的志愿者们、坚守的前辈们,从他们身上,我真真感受到了人性的善。
 
8年了。也许,最初促使我推开公益的大门的是好奇心,但是让我坚定地一直走下去的,却是这种爱与被爱、需要与被需要的情感,和自己从个人成长到生命领悟上的日益丰盈。

王燕:14年,公益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2016-06-30_10-47-25.png
我叫王燕,是上海爱拍社区公益影像发展中心(IPAI)发起人之一。
 
我的公益从业经历和别人可能有些不一样:入行早、进入公益圈不久就全职从业、经历了十几年公益环境的变迁。这十几年的公益经历,使我越来越感受到做公益,除了需要理想,还需要能力、需要坚持、需要情商智商兼备,要真正做到脚踏实地。
 
从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我在外企做了五年销售管理。那时,我对公益的了解还仅限于“好人好事”的范畴。与公益结缘,是因为我在人生低谷的时候,遇到了一群以助人为快乐之本的志愿者们。他们让我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很多真诚善良的人,而且当结合团队的力量帮助到他人的时候,其实自己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于是,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上海热爱家园(GC)做一名志愿者。2002年,我索性辞职,成为热爱家园的员工,做出纳和环保项目助理,从此开启了我的14年全职公益生涯。之后,我成为这家NGO史上唯一的办公室主任,参与发起、管理项目、志愿者管理、筹资。2004年,我还参与发起了城市社区参与治理资源平台(CCPG),致力于推动社区公共参与。

2016-06-30_10-47-42.png
在短短的几年中,我从一个公益“小白”,成为了管理者,甚至发起了自己的项目,除了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更因为公益领域的一个特色:学习新知识的机会非常多。所以,我的公益从业技能提高得很快,在实践中,知晓了从环保到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会了从会务到写项目书和做预算、从志愿者管理到对话资助方、从传播到服务各人群的专业能力。
 
这些年来,公益早已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虽然在一开始,我只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但后来,它很快成为了我终身的事业。
 
2009年,我与伙伴王海共同发起上海爱拍社区公益影像发展中心(IPAI),并担任机构主任,负责统筹机构整体运营、人力资源、项目管理、筹资、研发传播等工作。截至2015年底,爱拍的社区项目已服务182500余人,创作影视作品38部,服务的社区(街道一级)15个。
2016-06-30_10-48-14.png
看到空巢老人、小朋友、来自灾区的青少年、社区妈妈等群体通过参与影像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看到爱拍的伙伴们的倾心付出,看到爱拍得到社区的认可,这时候,我觉得人生价值真的实现了。
 
当然,做公益会有很累的时候。但当你发现,需求很多,如果再高效一些,就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你就会提高效率,全力以赴。不过,我们可不会因此“压榨”自己和员工,虽然爱拍目前的待遇只能算是上海地区中等水平以上,但我们在努力实现更高产出和与之匹配的更高薪酬!
 
朋友,一起来加入公益事业吧。在这里,你可以得到很多:一方面是“成长”,公益领域太多开放的学习机会;一方面是“情谊”,圈内人志同道合、相互扶持,成为交心好友的比比皆是;最后,还有“爱”,做公益,能让自己时刻感受到爱的力量,理解他人,爱他人,收获远比付出多。

马杰:西部“护花人”
我叫马杰,80后,但作为一名全职公益人,我的“工龄”已经10年了。
2016-06-30_10-48-34.png

从青海民族大学毕业后,前5年,我留在了福特基金会在校内的一个关于大学贫困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项目。2011年,项目结束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加入了格桑花教育救助会——一个以“为青海等西部地区青少年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和改善成长环境”为使命的公益机构。
 
那时候,格桑花的团队很小,核心项目“一对一助学”只有我专职在做。除了需要对接出资人和学校、亲自去家访,还要承担学生资料发布和录入、助学金发放等等繁琐而重复的工作。
2016-06-30_10-48-58.png
刚开始,这些比较枯燥的行政工作让我很困惑,感觉不太符合我对公益人这份职业的期待,但是一段时间后,看着因为自己的工作,学生、家长即时领取到助学金后不用再愁学费时开心的样子,我明白了这份事业的意义,也逐渐喜欢上了它。
 
一方办公桌的天地外,是广阔的“田野”。我的脚步走遍了格桑花在青海的助学区,走进了一个个学生的家里,就像格桑花的“眼睛”和“耳朵”,搜集学生的需求、跟进资助项目。
 
几年来,我真切地感受到,格桑花实实在在地帮助了西部的很多孩子完成了学业,减少了辍学率。我自己也在同学生、家长、老师、资助人等群体的长期接触中,提高了沟通能力。
2016-06-30_10-49-20.png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让我难忘和感动的人与事。我们的助学联系人,是学校的老师们,因为平时都有课,他们就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陪我去家访,在他们眼中,这是在解决一个个孩子的燃眉之急,所以从无抱怨。香港的一个老人,资助了我们好几个孩子,一直密切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小册子上记满了他们的情况,还特地来青海,为了一个患有语言障碍的孩子多方奔走,帮助我们为他解决了上学问题。
2016-06-30_10-49-34.png

泰戈尔说:“只有当我们爱着这个世界时,我们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格桑花的这些年,我感受到了太多来自生活本生的温度和这个世界的温情,也超乎预料地发现了很多同样爱着这个世界的人们。这证明了,只要能够搭建出一个靠谱的公益平台,各种力量就会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越来越多的专职人员、老师、资助人,还有被格桑花所吸引的志愿者们的加入,使格桑花的团队不断壮大,也使它的能量传递到了更多的地方。到目前为止,格桑花已经服务了近24万人次的西部地区学生。
2016-06-30_10-49-50.png
但是,我们不会止步于此,而是要更好地走下去。用10年的脚步丈量出来的孩子们的真实需求,让我们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空间。未来3到5年,格桑花将从将从慈善救助机构转型为素质教育推动者,更加关注西部孩子的身心健康、能力成长。
 
格桑,在藏语里寓意着幸福。一朵朵“格桑花”,开在我的十年公益职业经历里,也愿这代表幸福的花朵,开遍每一个孩子的人生。

刘飞:“拍电影”入行的社区工作机构创办人
2016-06-30_10-50-19.png
我是刘飞,我在志愿服务和公益行业的道路上,已前行了17年。
 
作为成都市锦江区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的创始人,我的公益故事,当然离不开这个“孩子”。
 
爱有戏的成长历程其实挺好玩的。2009,我和我的伙伴们觉得中国的公益广告太少了,于是几个对影视完全不懂的人,用拍公益片的方式来推广公益。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志愿者组织——爱有戏公益戏剧社。显然,它和社区发展没什么关系。
 
我们拍了几部影视作品,有一些社会反响,但越拍我越觉得,有点白使劲的感觉——我们没有固定的播出渠道、艺术方面没有突出的优势,很努力,却很难得到更多的关注。所以,我们调整了定位,抛弃了“电影梦”,转向了扎根社区的影视服务,朝着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方向发展。作为带领者,我也加快了成长的步伐,努力学习社会工作理论,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考取了社工师证。
2016-06-30_10-50-47.png
此后,爱有戏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政府和公益界的共同“孵化”。锦江区政府因为之前偶然间对我们的一点了解,给了我们进入锦江区的孵化器的机会;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也给了我们资金、技术支持。
 
2011年,爱有戏正式在民政部门注册,正式进入社区开展培育互信互助的“义仓”、“义集”等项目、 推广“罗伯特议事规则”的运用的“市民论坛”、拍摄提高社区文化认同的电影等。
 
如今,爱有戏已经服务了成都锦江区、高新区、武侯区、金牛区、温江区及雅安市近100个社区,服务覆盖20万多人。爱有戏也由一个拍摄公益影片的志愿者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在城市社区发展中具有独特建树的NGO,还作为社区工作的范例入选了中级社工师教材。
 
在短短几年间,爱有戏会有这样快速的发展,我觉得是因为对“人”的重视。做社区工作,我们讲求专业性和丰富性,目前137名员工中,除了近40%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外,还有社会学、人类学、公共管理、心理学、法学、艺术类等方面的人才。在只有几个人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在人才培养方面花钱、花精力,真正关心员工的成长。比如,我们舍得从香港请专业的老师给员工做培训、有合理的晋升机制、重视员工激励。这样一来,自然能够吸引人、留住人。

2016-06-30_10-51-13.png
那为什么公益留得住我?管理一个机构,会面临很多从未遇到的挑战,感觉一直在加速奔跑,跑久了也会疲惫。但这几年,也是我人生当中成长最快的几年。因为不懂,所以就会学习、看书,和机构一起进步。我也有情怀的支撑:我相信,只要真正的做实事,就一定会慢慢聚集更多的人和力量,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推动力。
2016-06-30_10-51-41.png
家庭也是我的力量源。漫漫公益路,我的爱人杨海平与我携手同行。作为爱有戏的党支部书记兼理事长,他和我一起为爱有戏的成长而努力着。海平是一个内心点着一盏灯的人,他的爱和坚持,照亮着我心中的信念,也照亮着我们共同的前路。
 
走了这么多年,回过头看,有两个切身的体会:做公益,唯有在充分了解需求及资源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做公益人,收获了很多感动,我们要追求专业,但也别忘了服务精神和社会担当。
 
这些既是体会,也是自我勉励。我将继续前行,也欢迎你来,与我同行。

2016-06-30_10-51-59.png

看完这些故事,也许你已经发现,这场“职业之旅”,不是奢华度假,也不是苦行穷游,没有想象中的“咬牙,拼命,耗尽”,就算从业十年,生活仍然温热鲜活,人生仍然情志俱在。
 
于现实,无谓苟且与否,只是忠于自己的选择而生活。踏实走好每一步,一年又一年,生命越走越充盈,风景越走越丰盛,路越走越宽阔。
 
只要走,每个人都能走到属于自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