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动态-专访彭艳妮 | 一个资助公民社会的公益基金会-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专访彭艳妮 | 一个资助公民社会的公益基金会
2015-10-12

导语:南都基金会的“明星项目”银杏伙伴计划最近已经低调地注册成基金会啦,南都基金会为何有此打算,今后银杏计划将发生什么变化?公民社会越来越被敏感化的当下,很多人都主动“和谐”不再使用这个词,而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彭艳妮却会毫不避忌地在公开场合谈及公民社会的愿景,南都基金会是如何看待公民社会培力的工作?NGOCN专访彭艳妮,探讨公益行业发展的一些思路。

54534ab4d8a65.jpg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彭艳妮

来源:NGOCN  

作者:小田

公益生态还在形成过程中

NGOCN:南都基金会一直都在做推动公益行业整体发展的工作,你觉得如果以森林来做比喻,目前的公益行业生态是怎样的?

彭艳妮:公益行业应该像一片热带雨林,是一个完整生态,现在是正在形成一个生态。我们现在有出钱、出资的基金会,也有草根NGO,但现在很多基金会还是在做操作的,流向草根的钱还是不多。而很多中介型的组织,在过去一两年发展得特别快,比如说做财务服务的、做活动的、公关的、人力的等等,这些中介型组织的发展是满足了行业的需求,所以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发展。

此外,草根这一块资源集中在北上广,现在需要让资源流到二三线城市来。义工类的组织和政府体系下的组织,要怎样把他们活化,提高专业度,也会对今后生态发展有帮助。南都基金会也打算跟枢纽型组织合作或者政府合作,去撬动政府体系下的这些组织。

NGOCN:现在行业里流行互联网+公益,你怎么看这个潮流?

彭艳妮:我觉得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平权和赋权的过程,能够让很多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有利于公民社会。其实每个组织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在互联网时代发展,想如何开拓思维,我非常惊叹邓飞在互联网里的资源筹集能力,有次他在网上发出办公搬迁要找房子的事,一个星期后就很多人愿意为他提供房子。

我们的公益组织既然想动员更多广泛的参加,那么也是需要思考一下怎样利用互联网。

1444547458979817.jpg

NGOCN:前段时间腾讯99乐捐十分火热,你怎么看?

彭艳妮:腾讯做的99虽然有争议,但还是非常有意义,它让大家看到了公益,首先很多本来不在公益圈里面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那些机构存在,他们想捐款就只能给那几个大的。有时我们做的公益就是一个小圈子,所以公益人应该常常要反省自己,要如何把这些公益理念用简单的别人可以理解的话语传递出去。


公民社会的追求

1444547482295673.jpeg

NGOCN:你常常提到公民社会,但会不会觉得公民社会越来越被敏感化?

彭艳妮:对啊,就是因为政府不让说这个词,接着大家就不怎么说这个词了。

NGOCN:那么你会有这个担忧吗?

彭艳妮:我觉得说说还好吧。其实政府跟民间有时候是不同的话语体系,但是我们最后的目标还是一致的,政府也不会因为我们用这个词就把我们怎么样,而我们也确实是想支持公民社会的发展。

我觉得在工作中是有技巧的,比如有些总跟政府打交道的组织,他们就不能再用这个词,他们一定要用政府体系里面用的词语,但实际上是一回事,工作的内容还是不变的,达到的效果也是我们想要的公民社会的效果,只是他们在工作中没有把这个词说出来。

NGOCN:但大家都不说的话,会不会原本一起推动公民社会的人越走越散?

彭艳妮:可能没有这样说了,但实际工作还是没有变的。在北上广三个大城市里,广州的公民社会氛围是最好的,青年的公共参与、民间跟政府的互动都特别好,所以我不会特别悲观。而且这道路一定是曲折的,我觉得还是有目标在那里,就像一条河流,中间可能有石头,你得绕过去,但最后还是在往前走。

NGOCN:所以你还是比较乐观?

彭艳妮:大家还是很坚持啊,还在坚持做事情,而且有很多新的组织出来。


银杏计划→银杏基金会

NGOCN:银杏伙伴成立为基金会了,为什么有这个改变?

彭艳妮:2014年1月开始,我们就在计划从银杏1.0到2.0,那时第一届银杏伙伴毕业了,之后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伙伴毕业,那么我们如何去维系毕业伙伴的关系,给他们提供怎样的服务,于是想开发银杏2.0的项目。

在去年9月时,名誉会长周庆治提出一个想法,放飞银杏,因为银杏伙伴越来越多,对这个网络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这样可以吸纳更多的资源。

之后经过理事会研究、银杏团队和伙伴讨论,决定将银杏伙伴计划成立为基金会。

1444547568811124.jpg


NGOCN:为什么选择注册成为基金会?

彭艳妮:做基金会的话,捐款可以有发票,民非接受捐款比较麻烦,而且非公募基金会注册难度也相对小一些。

NGOCN:银杏独立后,南都的角色会有什么变化?

彭艳妮:我们跟银杏的关系,希望是这样的:最开始是催生者,然后是引领者,最后是守望者。现在银杏基金会成立后,我们承诺在资金投入方面不会减低,给伙伴支持只会越来越多。

NGOCN:现在做关注人成长的公益人培力项目越来越多,银杏计划这么成功,能分享一些秘诀吗?

彭艳妮:不要说什么秘诀吧,是银杏计划团队的一些心得体会吧,首先要找准需求,我们一开始做了公益人才调研,发现他们主要的困境和需求,后来才开发成银杏计划。二是操作过程要特别认真,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还有特别核心的是银杏完全激发了伙伴的自主性,伙伴们很多时候是一个自组织,每年组织的活动、聚会、学习,都是我们的同事跟银杏伙伴一起策划的。

NGOCN:怎样才可以激发出自主性呢?

彭艳妮:是一个慢慢的过程,为他们创造共同的回忆,共同的经历,包括他们每年2次国外考察、2次国内聚会,有时候不是安排学习活动,而是一起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生活中有哪些挑战,伙伴会互相鼓励。

1444547599543479.jpg

银杏伙伴国外考察

NGOCN:银杏资助是完全非限定性的,对基金会来说实行这样的项目是不是挺有难度?

彭艳妮:我觉得这是很创新的,也是南都基金会敢于承担风险我们的理念,有与社会创新者共同承担风险的内容。而且我们是非公募基金会,出资人也特别理解这一块,愿意去承担这个风险,但这个对公募基金会来说会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