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各位来宾,下午好,感谢论坛组织者,感谢主持人的邀请。借这个机会分享一下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八年来走的路。内容比较多,所以我在这里主要讲三个故事。
大家看到的页面上面的标语实际上是我们2007年5月份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定的,就是说这个基金会干什么,也就是它的使命是什么,使命是“支持民间公益”。民间相对政府来说有一定的边界,因为大家知道,中国政府在全球来说,它是最富有的,人家给它评估,它有80多万亿的人民币的价值,所以我们说政府能力、资源太丰富了,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当中,社会结构的变革当中,政府系统包括民政系统,它的阳光普照的时候有些地方照不到,或者照得弱一点。这个时候,基金会、NGO这些草根组织们它就有一个生存空间,所以我们当时定了,我们是做政府阳光普照不到的地方,我们去做,量力而行。所以我们把这个作为我们基金会的使命。
最后一句话,“人人怀有希望”,这实际上是画一个饼,是我们的梦,希望在现代文明当中,我们的中国社会机构是一个公民(音译)社会的结构,也就是说政府的腿越来越瘦,企业的腿越来越大,当然改革开放后企业的腿越来越大了。但是我们大家都关注到,我们的社会组织、NGO、民间公益组织这些腿刚刚成长。所以我们希望以后这三个部分构建一个三足鼎立、和谐的社会。所以这个饼什么时候实现,不知道,也需要经过一代两代人的努力,也许我们的公益基金会消失了,它还没到来。但是我们感觉有一个目标比没目标好,所以拿“人人怀有希望”做我们的愿景。
讲三个故事以前绕不过要介绍两位公益基金会的创始人,一位是周庆治先生,他是我们南都集团董事长,也是这个基金会的发起人。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的出资人是南都集团,南都集团在10年以前它的总部在浙江杭州,从1991年开始创业,后来的总部迁移到上海。在做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以前,实际上我们也参与一些慈善工作,比如说我们每年捐助浙江大学基金会几百万的资金,面向浙江大学的部分科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设立南都奖学金。因为周庆治先生是77届的杭大历史系的学生,所以他毕业以后不管是从事公务员还是到后来经商,一直抱有一种回报社会的人文情怀,所以时机一成熟,他会义不容辞做这个事情。
另一个人物大家很熟悉,是公益界的知名人士——徐永光。他出生于浙江省温州瑞安市,所以他在做希望工程的时候,周庆治先生在做民营企业的时候,他们每年春节都有交往,两个人有许多投机的话,说不完。所以在这个时候,特别是2004年《基金管理条例》一出来,徐永光先生作为先知先觉者,他感到这个条例出来,我们的非公募基金会就会像改革开放30年做民营企业那样,会有个爆炸性的增长。
刚才陶泽已经介绍过了,我们的非公募基金会在2004年以后到2007年这段时间,它的成长门槛是很高的,那时候主要是公募基金会,数量比较多。随着这十年,我们现在的非公募基金会已经在基金会行业当中占2/3的天下,这是数量上,所以也是一个爆炸式的增长。2004年条例出来,2006年上半年的时候,这两位人凑在一起议论这个事情,设立基金会对两个人都是个挑战,对南都企业也是个挑战。因为从徐永光先生来说,他从公募基金会下来做非公募基金会也是一种挑战。
我当时记得在2006年7月份,南都集团已经把汇票送到民政部门有关部门,但是批下来是第二年5月份。所以招商局的基金会也碰到这个情况,这个例子说明门槛很高,审批很严,现在的门槛低了,大家申报、备案就可以了。所以他们两个凑起来做这个事情,周庆治把动议做成案例放在南都的董事会上说,大家一致同意,我们就开始做这个事情。
所以在2007-2014年底,新公民计划一直在做,它的覆盖面已经达到了19个省市,有这么多数据在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将近有38万的农民工流动儿童受益。我们的项目还再继续做,只不过规模小了一点。
故事就讲得差不多,也就是说我们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的定位是资助型基金会,我们从2007年到去年年底,我们已经累计资助了1.5亿,对社会做一点贡献。
本文根据论坛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