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进了城的孩子,怎样“过三关”-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进了城的孩子,怎样“过三关”
2007-03-14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筹建负责人徐永光提出,涉及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大概有13个方面,诸如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流出地政府、民办学校、公办学校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诸多的关系背后,形成了“入学”、“办学”、“升学”三道难题。

入学:设门槛,上学受限;不设门槛,教育资源有限

建议:城市教育规划要将农民工子女考虑在内

目前,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允许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但设置了“附加条件”,抬高了“门槛”。有人将这些限制条款看作阻碍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的“罪魁”,认为只要废弃这些“门槛”就能解决问题,但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

长期从事教育行政工作的胡平平代表说,中国1.2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3600万子女,有相当多孩子进了城。在城市教育资源本身就很紧张的情况下,废弃了各种限制条款后,靠什么保证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能如愿入学?在当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倘若更多的农民工让孩子到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借读”,城市又该如何应对?为此,她认为,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在城市就学应该有一定的门槛,而这种门槛是针对其父母的,比如北京提出要有“五证”(原籍地无监护人证明、城市务工证、城市暂住证、户口本证明、实际居住所证明)等。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郑惠强认为,如果父母不是来打工的,即不是“农民工”,或者只是进城打零工,其目的只是为了让孩子进城读书,这应该被限制,因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的是“农民工子女”而不是“农民子女”。

郑惠强强调,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难”的症结不仅在于“限制条款”,说大了其实是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户籍制度的问题。胡平平也持相同看法:“解决户籍制度是个长期的问题,但是目前现实一点的解决办法是,特别是中等城市在不断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入学人数的增加,而这个人数不仅要考虑常住居民,也要考虑流动人口的子女,要把他们也规划进去。”

办学:公办学校,没有经费划拨;民办学校,门槛太高

建议:降低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门槛

有了规划之后,资金的问题又来了。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经费是由国家财政直接划拨到学生户口所在地,所以,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经费还在流出地。有专家提出“教育券”制度,即生均经费跟着学生走,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对此,胡平平认为不妥:一方面农民工为当地城市建设做了贡献,缴税也在城市;另一方面,进城读书的农民工子女多半也会留在城市工作,所以城市应该承担这部分教育成本。

虽然国家规定流入地政府要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负主要责任,但是,学校也有学校的难处。“这个问题不能一边倒,政策是这样规定的,作为学校我们也应该有这个责任,但是没有经费,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很多事情还是办不了。”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龚玲如是说,“一般来说,学校的规模、学校的招生计划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然后,按招生情况配备生均经费、办学经费等,如果政府不加强这方面的投入,会给学校带来很大的困难。”

徐永光委员认为,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虽然教学设施和条件相对简陋,教学质量也比不上公办学校,但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资金,来源于社会投资、政府补贴、公益捐赠和学生交纳的学杂费。相对于公办学校,多了社会投资和公益捐赠两项来源。”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很难取得合法办学的资格。“地方政府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不批准与取缔大部分未取得合法办学资格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属于依法办事。而这种‘依法办事’的结果却使得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难以生存和发展。”徐永光说。为此,他建议修改《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条中关于“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执行”的规定,对于为农民工子弟提供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应该适当降低设置标准;同时,对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应减少限制,增加扶持。

升学:回原籍中考,教育不接轨;留下务工,加大城市就业压力

建议:适当放开城市职业教育

近日,记者在北京等地采访农民工子弟小学时发现,部分农民工子女陷入了“进城上学—中学毕业—辍学打工—成为第二代农民工”这一怪圈。

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学生要在原籍参加中考和高考。这样一来,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就面临两条路:回老家中考或辍学打工。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坦言,自己既然出来上学就不愿意再回去,况且回原籍参加中考,也面临教育不接轨的问题。这样一来,他们初中毕业后大多数滞留在城市里,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荒废了自身的学业。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结束后的情况更复杂,更为头疼。”郑惠强说,“学业不能荒废,成长不能偏废,成材不能半途而废。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应该是农民工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后比较好的选择之一。”为此,郑惠强还大胆设想,是否可以将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适当放开,不再受户口的限制,使农民工子女可以进入。当他们具有一技之长后,也能更好地生活。

龚玲也提出,既然国家把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作为民生问题的重要方面来考虑,那么,就应该在政策、机制上有所突破。国家是否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比如,农民工务工若干年后,其子女可以参加城市的中考。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说,把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放在同等地位考虑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现在所能做的是尽量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改革是循序渐进的,所有的改革包括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都要兼顾各方,要考虑改革的目标,更要考虑改革的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