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智慧地整合公、民办教育的优势-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智慧地整合公、民办教育的优势
2007-07-15

7月17日,记者来到绍兴县杨汛桥新民小学,正碰上一队队小学生看好电影回来,穿着蓝白色相间统一的校服,一个个兴高采烈,步伐矫健。他们是新民小学暑期班的学生,因为爸爸妈妈在打工,没人照顾,学校特意开设了暑期班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陪我一起考察的绍兴县教育局副局长徐民江在一旁说;“看外表,你看得出来他们是民工子弟吗?在学校读上几个月书,他们与我们当地的孩子看起来没什么太大区别了。”

新民小学是一所民工子弟小学。创办者是来自公办学校的老师李雅红。像这样由公办教师创办的民工子弟小学绍兴县有6所,共有5000多名外来学生就读,占民工子弟总数的23%。

这样的学校是一种创新,创新来自绍兴县特殊的背景。

A、创新政策出台的背后:形势严峻

据统计,到2005年2月28日绍兴县已有外来务工人员30万左右,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入学的外来民工子女达21168人。

大量的外来务工子女的涌入,带来许多新的教育问题。绍兴县教育局职成教科黄伟祥科长说那时城区和经济发达集镇所在地教育资源短缺。学校超负,班额超员,一些学校班额甚至超过60人。如被称为“浙江第一镇”的杨汛桥镇户籍人口3.3万人,而外来暂住人口就达3.5万人,其子女占全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影响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公办学校借读的民工子女往往有较强的自卑心理。而且因学校班额扩大,导致本地人员的排外心理与不满情绪增大,本地学生、家长多次到教育局投诉。当时,因公办学校发展跟不上民工子女增多的速度,非法办学现象有所抬头,严重扰乱了县正常的教育秩序。

仅靠有限的公办教学资源明显无法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问题。

B、教育局:混合制学校,多种形式解决民工子女就读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去年,教育局出台了《鼓励公办教师创办规范的民工子女学校的意见》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断增多与绍兴县教育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

现在,绍兴县对独立设置的民工子女学校,分为“公办”、“国有民营”、“民办公助”及“外来人员办的纯民办”学校四类。“公办民工子女学校”是指校舍由教育局或镇(街)统一安排、按公办体制运作的民工子女学校,现有1所;“国有民营民工子女学校”是指各镇(街)利用教育网点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场地、设备,由公办学校或公办教师创办,并按民办机制运作的民工子女学校,现有5所;“民办公助民工子女学校”是指公办学校教师或本地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己建造或租用场地创办的民工子女学校,现有1所;“外来人员办民工子女学校”是指外来人员自己租用场地创办的纯民办简易民工子女学校,现有2所。

根据教育局《鼓励公办教师创办规范的民工子女学校的意见》的文件,独立创办民工子女学校的公办教师其教师身份、行政职务等可全部保留,县及以上政府规定的工资、补贴(含奖金)由编制所在学校发放,并在评优、评职等方面一视同仁。有关福利则由所在民工子女学校发放。

对“公办”、“国有民营”和“民办公助”的民工子女学校,政府按符合入学条件的人数进行办学经费的补助。“国有民营民工子女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由财政在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额度内以每年110元/生,给予补助,同时根据人数由镇(街)实行办学经费的适当补助,标准为第一年300元/生,第二年200元/生,第三年起100元/生;“民办公助民工子女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由财政在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额度内给予补助,同时根据人数由镇(街)实行办学经费的适当补助,标准为第一年600元/生,第二年400元/生,第三年起300元/生,各镇(街)所在的“国有民营民工子女学校”和“民办公助民工子女学校”补助的办学经费在各镇(街)公办学校所收外来人员借读费和捐资助学的统筹经费中解决,若镇(街)统筹经费不足以上补助,由县教育局在全县统筹解决。有独立设置的民工子女学校的镇(街)应对公办学校接收外来人员子女所收取的借读费和捐资助学费按与杂费差额的50%的比例进行统筹。统筹经费用于对本镇(街)的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经费补助。

C、校长:我们在努力

徐民江说,“办民工子女这样的学校的人是要有一点奉献精神的,民工子女学生水平较差,培养几年学生也往往出不了显着的效果,而钱也很难赚到,真是只有一点精神的安慰。所以特别需要我们的支持。比如今年六一节我们就向县政府争取了近十万元资金用于民工子女学校节日慰问,以表示我们的一点心意。平时我们争取多来学校跑跑,多听听校长老师的呼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绍兴县杨汛桥新民小学位于原杨汛桥镇中学内,学校属于公办民营式。学校现有学生662名。李雅红校长说,她一直记得一件小事。今年春节她收到了徐民江的贺卡,上面写着:“为外地人办学功德无量!”她说:“我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面对办学的艰难,流汗流泪,有时真想打退堂鼓,但想想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看看那些孩子的变化,我又坚持下去了。”

李雅红是临危受命。去年8月21日晚8点半,镇教育办公室总支陈书记找到身为杨汛桥实验学校语文组长的她谈话,让她第二天走马上任。因为原来有个外地人已经收了学生20万元,但临近开学却不买课桌椅,没有办学的迹象,教育局怕他携款逃跑,让他退款走人。于是,22日早晨8点半。李校长走马上任了。她马上筹款出资近80万元,马不停蹄地平整了学校的操场,粉刷所有教室,买好新的课桌椅……9月1日,学校准时开学了。“想当初真是打仗一样没日没夜的干。”她感慨地说。

绍兴县轻纺城实验学校,作为全市首家由在职公办教师创办的外来民工子弟的试点学校,是绍兴县民工子弟的窗口学校。学校的创办者董事长于丽琴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绍兴学院的副院长,热情美丽,气质优雅。丈夫是做房地产生意的。他们夫妇俩看到县教育局鼓励公办教师办民办的民工子弟学校的消息,主动请缨,报效社会。以自己刚刚建好的一幢9层高的全新大楼的3-5层作为学校,一开始就投入了30多万对房子进行改建。学校从去年7月初开始筹建,招收了小学10个教学班,到今年上半年增加到11个教学班,585名学生,并计划今年下半年扩招2个班,学额控制在700人左右。于丽琴说学校提出了“学生与学校共成长,教师和学校同发展”的办学思想。“现在发展较好,我也很欣慰。”于丽琴说:“如果不出一点意外,那么收取的学生的费用和开支,基本相抵。但今年若要增加运动场地,装修一下等则又是一笔十几万的费用。房子折旧等就不能算了现在办学不容易,困难出乎我与家人当初的相象。但既然办了,就一定要努力地办下去。”她平静而坚决地说。

李雅红说目前学校的教师比较稳定。按规定,民工子女学校所聘的教师都必须符合规定的任职资格,并签订规范的用工合同,办理养老、医疗保险。学校现有教师19名。其中本科学历1名,大专学历4名,其余为中师学历。学历达标合格。几天前,李校长刚刚解聘了原来教学不理想的4位教师,招了4位活泼的新教师。她说要好好培养他们成骨干教师。学校的课程安排和别的公办学校一样,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教学业务接受实验学校的指导。使这些外来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享受本地生同等的待遇。

徐民江说现在这几个新型学校都纳入当地普通学校的管理,教师与当地公办教师一样参加教研活动,而教师培训也即将可以与公办教师一样享受学校出菜单,教师点菜单,教育局统一买单的“三单式培训”待遇。

D、家长:这样的学校我们读得起

当记者问起上学的费用对家长是否有压力时,小孙的爸爸说“还好,负担不算很重。交借读费300元,然后一个学期四五百元我还支付得起。” 小孙的爸爸来自安徽,在当地的一个纺织厂干活,妈妈在一家企业帮着烧饭。这是比较典型的打工者家庭。据绍兴县教育局调查,绝大部分民工家庭认为可以承受这样的教育收费。

目前,按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绍兴县单独举办的民工子女学校就学,一次性收取借读费300元,平时采用“一费制”收费,一般每学期都在400-500元。对情况特殊、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局要求学校酌情减免其部分或全部借读费。凡外来务工人员在绍兴县创业,受到镇(街)人民政府各种表彰或奖励的(有关荣誉有效期三年),其子女入学可减半收取借读费;凡受到县人民政府及以上各种表彰或奖励的(有关荣誉有效期三年),其子女入学可免收借读费。据李校长介绍,对比较困难的学生他们也可以一个月一个月收取费用。同时对民工子女的入学采取比较灵活的政策。如对学籍实行动态管理,有关学校对现行的招生、插班规定作变通,只要符合入学条件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时插班。

E.学生:我在这里很快乐

记者来到绍兴县轻纺城实验学校时已是中午,暑托班的孩子趴在桌上正准备午睡。看到我们一行都羞涩地笑笑。我随机采访了一个小男孩。他说他来自四川,“在这里很开心,条件比老家好多了,老师待我们也很好。爸爸本想到另一个镇打工,看这个学校好,就没去。”

于丽琴说:这里的孩子很阳光,无论心态还是身体,他们都很健康。在这里的孩子没有低人一头的感觉。”她说学校580多位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教育环境,不同的课本教材,不同的家庭背景,从而导致了学生千差万别。最严重的问题是学生流动性较大,象他们去年503位学生有100多名学生转学了,新学期又有180多位新同学来校学习,这成了影响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一个实际问题。为此,全体教师采取“差异性、分层化”的课堂教学,力求让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鼓励学生“自主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不求人人全优,但求个个进步。

学校免费赠送学生校服,今年六一儿童节还特别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了奖学金制度,获奖率达到12%左右,这也是全市同类民工子女学校唯一设奖学金的。于丽琴说学校的学生活动丰富。比如,进行每月一期班级黑板报评比,举行学生硬笔书法比赛,参加县广播电台的节目录制等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配合社区搞好全国卫生城市的创建验收工作,4月6日,学校还组织了五、六年级3个班100多位学生参加清除牛皮癣等广告的义务劳动。这一切使他们的学校与当地的公办普通小学没有差别,硬件还胜过了普通公办学校。

新民小学的李校长说:“对民工的孩子,要求不能太高,因此,我们确立的办学思路是:‘给每一个孩子撒播下希望的种子,造就一个健全的人格;锻炼一个健康的体魄;会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规范的硬笔字。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自信,学会学习。’这样他们都有成功感。”他们学校孩子的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学校舞蹈《老酒谣》还参加了镇里的广场文艺演出。去年,学生还组队代表绍兴县参加“绍兴市青少年安全知识大比拼”并获得三等奖。

徐民江说,如果不办这样的学校根本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而要让这5000人都上公办的学校,以1000人一所学校计,政府就要投入近亿元资金新建5所学校。从教师工资角度看,按1:22的师生比计算,每年教师收入以平均工资4万元计算,光教师人头经费就要880多万,更不要说设备添置等费用了。现在绍兴县通过办学体制创新,政府仅投入350多万元资金,就解决5000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这是少花钱多办事的好方法。同时,公办教师去办民工子弟学校也保证了办学的规范性,保证了办学的起点较高。这种做法不仅可缓解公办学校办学的压力,政府财政压力,更可妥善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吴华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制度创新,绍兴县这样做非常有意义。从目前来看,人们总是分别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两个角度来思考问题,非白即黑。其实,从实际效果来看,公办和民办教育结合的混合制比较好,比如名校办民校,可以把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办好学校。从鼓励公办教师创办民工子弟学校到生均公用经费的划拨到位的种种政策,显现了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原来因民办教师身份与公办学校教师的差异,导致好教师不愿意去民办学校。现在绍兴县出台这样的政策,公办教师去办学可以比较规范,他们有公办学校带来的经验和与公办学校先天的联系,更容易得到公办学校的支持。这样的民工子弟学校在当地能生存并扩大规模,说明它们是符合当地的实际要求的。考察一种教育制度是否完善合理,最关键的就是看它是不是有助于办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