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固石化城,目前有45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就学,有些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总学生数的80%以上,西固区政府主动承担责任,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减免费用达55万元,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申请“零拒绝”,从“流入群体”到“主流群体”,他们已经完成了角色转换。(详见本报10月8日3版《石化城:外来孩子安心就读》一文)。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经过几年的打拼,不少人已经在城市里积累了一定能力并定居下,置产添业,把妻儿接到城里一起居住、生活,孩子的读书问题就凸现出来。从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一没有户口,二没熟人,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城里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有时就变得非常之难,而他们往往又不甘心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其结果就是用多投入来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追求与理想。但西固区政府在这一难题面前主动承担责任,减免费用,积极创造条件,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与城里人子女一样的教育机会,并在优、助学等待遇方面与本地学生同等享受,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难题,这种人文关怀,圆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就读的梦想。
近年来,围绕着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不少城市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些城市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区兴办了农民工子女学校,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这种做法虽然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燃眉之急,但那些应时而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无论从教育硬件设施还是教育师资力量上都无法与城里正规公立学校相比。按照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务工地就学,必须是“四证”齐全,而事实上,西固区45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只有2600多名具备条件,其余的1900多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主动接收了。这样做,既显示了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里孩子一视同仁的执政理念,又从关心外来人员切身利益的思想意识上接纳了他们,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聚集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为解决正在困扰城市发展、企业发展的“民工荒”、“技工荒”寻找到了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由此可见,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什么时候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与切身利益放在心上,通过建立健全多种措施,融进服务民生、管理城市的理念中去,并设身处地从外来人员实际考虑问题,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没有破除不了的壁垒。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石化城用人文关怀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