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中国经济时报)用标准化教育夯实“百年大计”根基-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中国经济时报)用标准化教育夯实“百年大计”根基
2007-10-16

■科学发展看合肥·教育篇■本报记者 王永群 孟歌 

“今后合肥人不论居住位置如何,至少在基础教育阶段,包括高中与中职,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虽然早已开学,但合肥市教育局局长刘正亚整日仍忙个不停,用他的话说,合肥教育目前正处于具有“里程碑式的转折点上”。

今年9月1日,合肥市一次性共有32所小区配套中小学建成投入使用,另有1所也将在年内建成并交付使用,加上政府直接投入兴建的3所滨湖新区学校,一年来,合肥市新建了36所学校,而此前10年才建34所。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合肥市市委书记孙金龙在各个场合常说的话。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合肥市将教育优先摆在了实实在在的位置,在大建设进程中,体现为教育规划优先、建设资金优先、配套布局优先。正是在此理念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才得以大发展。而上述一批大规模、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又直接推动了教育标准化建设,从而使多年来未能突破的教育均衡化目标,完成了从纸上谈兵到实际操作的转变。

践行民生 好上学还要上好学

家住合肥城北“海棠花园”小区的程杰,对孩子上学十分满意。“新学校设施先进,又是市中心有名的学校舒城路小学搬迁来的,师资力量强,孩子上学也不用接送。”像程杰的孩子一样,今年9月开学,合肥市新建成的小区配套学校231个班共招收学生11508人,这些孩子都实现了就近上学的梦想。

在城市,“就近入学”一直是全国各地通用的做法,但“没有学校可上,何谈就近入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有限的教育资源渐成了就近入学的最大瓶颈,合肥市的大建设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2002年以来,市区每年竣工建筑面积总量都在六七百万平方米,其中绝大部分是房地产开发项目,但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存在问题较大。”刘正亚告诉记者,2005年以前,同全国各地一样,合肥市新建小区配套中小学建设并没有明确规定建设主体,而是根据各开发小区规模等情况不同,存在开发单位自建,开发单位交相关配套费由各区政府或市政府统建等多种方式。但在实际建设中,由于建设中小学校的费用远远高于交纳的配套费用,使得许多开发小区开发商不愿开工建设配套学校,而希望交纳配套费,造成中小学建设时序相对滞后。同时,由于缺少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致使一部分住宅小区已开工建设或房屋已销售大半,但按规划要求应配套的学校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先解决欠账问题,把开发商找来,明确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为富不仁的现象绝不允许存在,一定要让这些公司限期开工建学校。”2006年4月,市委书记孙金龙发下了“狠话”。

“按当初的规划进行清查,我们发现在已审批的各类住宅小区中,有33所学校应建未建,涉及44家开发企业,覆盖47个住宅区。”全程参与了清欠与验收工程的合肥市规划局局长王爱华告诉记者,按照计划,应建的33所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必须在2006年10月底前开工,2007年9月投入使用,以还清“欠账”。而作为监督主体之一,市规划局一直跟踪监督33所学校建设进程,并实行月报制度,督促开发单位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对未全面履行协议的开发商,一律不予其办理开发项目的土地、规划、房产手续,必要时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禁止其参与合肥土地市场交易,直至提起诉讼。

“从已经建成移交的32所学校来看,建设质量与配套设施均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王爱华介绍说,33所学校建成后,可增加教学班780个,将解决4万名中小学生的就近入学需求。开发商将学校建成后,由市教育局等部门按教育部的标准对学校进行验收,以保证建设质量,移交政府后,学校的产权即归政府所有,由教育部门统筹配备师资,组织教学。

削谷造峰 基础教育力推均衡化

教育资源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为数不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是合肥教育三大“病根”。相应地,解决学区配套建设,大力推进布局调整,积极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成为首要之举。为此,教育均衡化正式破题。

“为尽快实现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适应与服务现代化滨湖城市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摈弃那种‘削峰填谷,杀富济贫’的做法,撤并一批不具办学条件的学校,扩充一批优质学校的办学和招生规模。”刘正亚说,布局调整是经,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是纬,只有经纬交织,相得益彰,才能绘制一幅教育发展蓝图。

2006年3月,经安徽省人大批准的《合肥市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划建设的规定》实行,《规定》进一步明确学校规划、建设应与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相适应,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要求教育、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财政等部门应当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校规划建设工作,编制学校布局规划,预留学校建设用地,划定黄线予以保护。这部地方教育法规的出台使合肥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划建设得到立法上的保护,使教育的投入和用地得到法律上的保护。

为从根本上解决合肥市中小学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协调问题,同年,合肥市又及时调整了中小学布点规划,制定了《合肥市城市中小学布点规划(2006-2010)》,根据规划,在未来5年里,市区将新建学校120所,改建校舍总建筑面积约270万平方米。

“我们推进的均衡化目标,基本立足于合肥市情,针对小学、初中、高中,采取的措施也不完全相同。”刘正亚介绍说,对新建的社区学校,合肥采取了“名校建分校”、对口帮扶社区新建学校的方式。目前,老城区一批被市民广泛认可的品牌学校纷纷向外“扩张”,直接带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向社区新建配套中小学校延伸。与此同时,招生过程也作了相应调整,合肥市教育局规定,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已经按“两严”规定实行:严禁跨行政区借读,严格控制班额,明确取消了义务教育“跨行政区借读”。

对于备受争议的高中阶段“借读热”,合肥则采取了“堵”“疏”相结合的方式。2006年,教育局明确提出,“从今年开始,取消普通高中‘同城借读’,各普通高中均不得接收‘同城借读’生”。以此堵住了借读热,疏则是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

“2006年,隶属省示范高中合肥一中等3所品牌学校实行了联合招生,均衡安排到3校就读。同时对3校原计划秋季担任高一教学的专任教师通过抽签,各流动2/3到其他两校,以实现师资的均衡,并继续扩大其他省示范高中招生规模与指标到校生比例。其次,在市示范高中创办省市示范高中共建实验班,以提高市示范高中教学质量。对于普通高中,则通过举办体育、艺术等特色班的方式,实现差异化优势。”刘正亚说。

提升软实力 高教职教并驾齐驱

不仅仅是合肥市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今年开学,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党组书记方徽聪也格外忙,该校刚刚被教育部等部委评为“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建设项目”。“该项目由教育部力推,旨在培养一批应用型高技能建设人才,在全国仅有70所学校,安徽目前有3所,项目批准实施后将对地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很大带动示范作用。”方徽聪介绍说,目前,他们学校已经在合肥职教基地动工兴建了新校区。

“经安徽省教育厅和合肥市研究同意,我们新校区建设也搬迁到了职教基地。合肥市原规划的职教基地,准备只准许市级中职学校进入,经过争取,才得以进入,按照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赋予安徽的使命,要打造先进的制造业基地,需要的是一大批先进、熟练的产业工人,作为中部省会城市,合肥发展职教优势突出。”方徽聪说。

而根据合肥市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合肥市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的升学比例为4.5:5.5,加上省会城市的吸引力,合肥职业教育的规模相当庞大。“虽然以前没有形成体系,但以后将会有很大的转变。”刘正亚说。因为在他看来,有两大利好正支撑着合肥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一方面,职教基地建设有了突破。2007年1月,计划总投资30亿元,安徽省规模最大、可容纳近20所职教院校的合肥职教基地开工建设。基地将按照“政府统筹、市场导向、校企结合、办学自主”进行设计,以“世界眼光、中国一流、合肥特色”的理念定位,做到统一规划、整体协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以便能大力吸引国内外各类高等、中等职业院校进驻,集学历教育、实习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等为一体。而该基地建成后,将与位于合肥市西南部的大学城遥相呼应,成为闪耀在合肥两翼的“教育明珠”。

另一方面,对于职教生,合肥现行补贴标准是每生每年1000元资助费。“下一步,随着财力增强,我们考虑像义务教育一样,免除中等职业教育的学费。”刘正亚说,合肥是全国惟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为适应“工业立市”和“科教立市”战略,要把其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必须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中等教育结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

“四统一”

农民工子女上学不再难

在位于合肥市城郊结合部的二十九中,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来自四川的初三学生陈婷婷同刚下课的学生们一起涌出教室。婷婷告诉记者,她的父母都在合肥打工,按现行规定,她可以在这里读完高中直接报考大学,而这一点也是她父母决定一直留在合肥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农民工子女上学方面,经济发展处于中部的合肥则走在了全国前列。

“2003年以来,市政府先后投入2000多万对合肥二十九中进行整体改造,目前该校成为安徽规模最大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定点学校,2006年秋季,该校在校生1835人,其中农民工子女1315人,占在校生总数71.7%。”刘正亚告诉记者,2007年,合肥市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已经扩大到70所,且均为公办中小学,其中小学44所、初中26所,定点小学数占市区小学总数近24%,定点初中占市区初中总数近28%,符合条件的定点学校的孩子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借读费全免和免除书本费的待遇。

一直以来,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之一。合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为确保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做了大量工作。

2005年,合肥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在合肥市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试行)》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属地管理的原则,市教育局采取定点学校接受、相对就近入学的办法,通盘考虑区域内学校布局、生源状况及农民工居住分布情况,确定定点学校,并在经费方面予以倾斜、扶持。

“我市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优惠还延伸到普通高中,2007年,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优惠延伸到省示范高中,仅省、市示范高中就免除外市户口农民工子女考生借读费约700万元。”刘正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