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 吴陈) 中国第一个由民间公益资金支持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项目——"新公民学校"将于7月中旬进行招标,选择合适的地方非营利组织(NPO)承接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项目发起者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将用5至10年时间,捐建100所民办公益学校,累计投入1.5亿至2亿元,招募近3000名教师和志愿者,预计有至少5万名农民工子女直接受惠,从而走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新途径。
资金链条三步走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是一个由私营企业出资建立的非营利性公益基金会,今年5月由民政部批准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它通过资金支持来推动优秀公益项目和公益组织,扮演"种子基金"的角色。
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介绍说,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将为每所"新公民学校"提供150万至200万人民币的启动资金,在完成相应审批手续取得办学资格之后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申请适当的政府补贴,而学校的日常运行和发展主要依靠社会各界的捐赠。
据悉,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已和北京、广东、广西等地政府教育部门进行接触并达成初步协议,项目启动初期采取改建现有私人投资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利用公立学校闲置校舍的方式试运行几所"新公民学校"。
预计北京市朝阳区现有的两所私营农民工子弟学校有望于今年转制为非营利性质的"新公民学校",9月开始招收首批学生。
曾参与创立"希望工程"的徐永光说,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两免一补",以解决偏远地区因贫困而失学问题为主的"希望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则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希望将来全国各地有更多的民间组织能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
"第三条道路"
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调查,全国1000多万跟随打工父母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中失学儿童超过100万。另外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也因为家庭教育和监护的缺位,在行为习惯、人格塑造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了许多难以弥补的缺陷和问题。
徐永光说,流动儿童如果不能接受到适当的教育,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政府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而私人投资兴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又面临着"低收费、低薪酬、低投入、抵质量"的困境,"因此我们要探索一条非营利性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道路。"徐永光说。
徐永光说,和"希望工程"公办民助即政府投资兴建校舍等硬件设施,社会力量捐资运行的模式不同,"新公民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公助"。
"新公民学校"将实行"高中低"的办学模式:较高的软件和教育质量,中等的硬件条件以及低收费,收支差额由学校向社会募集。"学校非营利的性质将更有助于吸引社会公益资源。"徐永光说,"基金会将派出专门的财务人员对每所学校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管,使资金使用做到公开透明。"
双赢的教育模式
徐永光介绍说,基金会将成立专家委员会,指导"新公民学校"的课程和教育设计。
"新公民学校"在基本的文化教育之外,更加注重培养农民工子弟的自信心,教会他们自食其力,把他们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
为此,"新公民学校"将在不打破目前教育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一些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包括结合农民工家庭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生活化教育;与NPO合作,对他们进行成才训练;吸引公立学校学生、家长、大学生、社会成功人士等与"新公民学校"学生结对子等。
"这种与社会的正面互动会使农民工子弟时刻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徐永光说,"这对农民工子弟更好地融入城市,成长为城市社会积极正面的力量非常重要。"
"而参与帮助他们的人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升华。'新公民学校'辐射出的精神价值会为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积极的影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很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