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2013年4月28日)
一、灾情动态
截至目前,芦山地震累计200多万人受灾,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84人受伤;农村住房倒塌18.63万间,城镇住房倒塌6700多间。基础设施,包括公路、桥梁、电力、通信、水电站、水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4月27日早上8点02分,四川民众默哀3分钟,汽车、船舶鸣笛,防空警报鸣响,以表达对“4.20”芦山7.0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目前灾情评估进入最后阶段,芦山灾后重建工作即将拉开序幕。
二、南都行动
24日,项目官员汪黎黎抵达成都公益组织420联合救援队大本营,表达后方支援团的问候。
27日,秘书长刘洲鸿、救灾项目官员冯元赶赴灾区,进一步了解灾区的需求、NGO的工作、及政府的计划等,为下一步救灾工作做好准备。
28日下午,由南都基金会、北师大社发院、420联合救援行动、四川尚明公益联合举办的“汶川经验与芦山地震社会应对系列研讨”第二场在四川成都举行,会议与一线救援组织分享“后方支援团队”第一次研讨共识,并就信息分享机制、救灾中的基金会与NGO的合作、救灾中的志愿者服务与管理、救灾中的政社合作、灾后社会组织学习网络建设等议题进行讨论。
接受捐款。
25日,南都基金会收到北京工蚁坊捐赠款2,000元,所有款项用于雅安赈灾420联合救援行动项目。
三、接受捐款和资助情况
接受捐款情况:截止28日12时,收到雅安地震救灾项目捐款共计人民币21.55万元。
资金使用和资助情况: 24日10时至28日12时,新审批通过1家民间公益组织的项目申请,共计审批项目5个,审批金额353,700.00元,已拨付金额:276,350.00元。
新审批资助项目信息如下:
序号 |
项目名称 |
机构 |
审批金额(元) |
资助内容 |
1 | “420雅安灾后安全饮水援助计划”项目 | 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 | 30,000.00 | 了解灾区饮用水需求信息,提供饮用水快速检测服务,对接外界捐赠的净水设备。预计走访村庄及监测水样不少于100个,为至少10,000人提供安全、洁净的饮用水。 |
四、南都声音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际,雅安地震再次揪住了人心,公益组织与公众几乎在第一时间开始了救援行动,而这次公众的选择与五年前有了明显的不同,民间爱心洪流开始更自觉、自发地选择更让自己信任的民间公益组织,过去“官办公益机构”在灾后救援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民意所改变。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与民众自主选择、民间公益组织快速行动相呼应的,是政府在芦山地震后的开放态度,对民间公益力量给予了充分的施展空间。与5年前的汶川地震救援行动相比,民间公益组织的专业性和协调合作表现出巨大的进步。
@刘洲鸿:徐永光:雅安地震救灾在募捐环节上,无论政府、红十字会、慈善总会、还是基金会或其他公益组织,最好各自做好各自的捐款接收、募集和落实,每一笔捐款的使用都应向捐款人做出交待,千万不要搞电视台举牌,最后一笔糊涂帐。@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南都项目官员汪黎黎抵达四川,与成都公益圈的朋友一起工作。她从一线发来消息:大家在四川的赈灾行动非常不易。天在下雨,志愿者刚装完一车物资,本来是免费的车,结果司机开口要价4千,比正常的高一倍。他们刚决定把物资再卸下来……
——@汪黎黎:后来谈到2800。大家虽然很郁闷,但是救灾物资没法拖啊,再说今天晚上也实在没有条件再卸一车。之前已卸半车。我们都吸取经验吧,志愿者随时面临各种突发事件。
——@彭艳妮:志愿者真不容易!这件事也从侧面说明公益是有成本的,发放物资需要物流成本,志愿者不要工资但要吃盒饭啊。
——@燕甜:志愿者也是普通人,只是多承担了些社会责任,多尽了义务,不求利益,只求理解,然而背负了更多的公益成本也是需要理解的,公益成本是事实。
——@秦巴山之春:南都公益好样的,黎黎朋友辛苦了。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大家辛苦了,加油!
——@中国大学生公益教育协会:我感到疑惑的是这个司机居然还好意思开口要钱?救灾刻不容缓,居然还想趁火打劫一番,爱心良心哪儿去了?
——@陈嘉-大快乐:这说明只有一颗爱心是办不好事的,还需要专业才行。公益亟待升级,从粗放式的,转为专业式的,基金会无疑是这种转变的推手。
——@思考琪:不能说收钱不对,毕竟司机也有成本,但这种先免费,装上货在开价的行为真的有点无耻,这都什么时候了。
——@利甲息:炮轰解决不了,促其改革发展完善是目的:志愿者也是普通人,只是多承担了些社会责任,多尽了义务,不求利益,只求理解,然而背负了更多的公益成本也是需要理解的,公益成本是事实。
——@郭媛kitty:努力,爱心也需要培育和引导。
——@社会创业家:向所有行动者、保障者、服务者致敬!有你们在就是救灾必须顺利、必然顺利的保障!
——@叶啦啦啦:虽然痛恨这个人发“国难财”,但设身处地想想人家所面对的风险和成本,以及个人经济和社会地位长期的不平等,大家也就看淡他,就当是个P,放了他吧!
——@礼清还是理清:我们四川有人坐地涨价发地震财?
——@深圳老孙:爱心志愿者遇到黑心打劫人。
——@文峰在路上:人道救援物流学的玉律之一:They know that you don't know what they know. 特别是在 the last mile 的时候。@杨鹏人人公益
——@君若鲲鹏:这是四川的车吗?给车号,人肉他,鄙视他!
——@新疆媒体:想发地震财的缺德人!灭。
——@徐朴_朴质公益:你们真辛苦了。公布一下车牌吧。
——@或与非-:南都还是如此迅速,厉害厉害。司机是怎么了。四千有点多,国难财吗?
——@月光一刀123:需要注意。请大家注意车牌号,以免再次高价!
——@中国公益摄影师:不可思议……
——@相亲相爱的家族:公益常识亟待普及!有人把捐助看作施舍太可悲了!
——@俞文瑾SCE:加油啊,别让物资死在最后一公里...
——@采拾:辛苦了
——@@乐儿Lerer:公益有成本。
——@大儿童Vivian小姐:多点包容、理解与信任!
——@年轻怎能不二: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帮助别人,有人是为大家考虑,司机是为自己考虑,我们不去骂他,只能说他没有公益心。
——@余眠:一定有人在内心里谴责司机。
——@GTD练习曲:大家总是期待有钱人来做公益或者不吃不喝的神仙来做公益,那就没有公益了,普通人就可以做,而且,要承认每个人都是有需求的,做事情也确实是有成本的。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4月23日晚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社会应对系列研讨会现场】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预告】汶川经验与芦山地震社会应对系列研讨会第二场,将在2013年4月28日,下午2:00—6:00,于四川成都举行,欢迎关注与参与。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汶川经验与芦山地震社会应对系列研讨第一场会议纪要】2013年4月23日7:30,汶川经验与芦山地震社会应对系列研讨第一场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召开。http://www.naradafoundation.org/html/2013-04/16089.html @刘洲鸿 @中国慈善联合会官微
——@圆恩寺老友:如何应对芦山地震?公益组织在分析、总结。@爱若干 @刘琼投资我主张 @贺永强 @格桑花洪波
——朴犷者找灵魂伙伴卓越蓝图价值等:了解灾区需求的一点设想:日常根据研究以往救灾案例的物资需求结合具体地貌气候和人生活应急需求,加强日常灾害储备管理做到定期根据片区人口评估调整灾害储备。灾来时通过IT技术根据受灾区人口分布定位抽样+灾情报告情况+救灾团队物资人力未及处,等信息综合权重计算,报告灾区各处所需。
——@刘洲鸿:32家组织在一起就救灾中资金有效性,信息平台,志愿者管理进行讨论,提出建议。第二场会议将于28日下午在成都举行。
——@ICE互文教社:理性&感性讨论平台。
——@Cindy树上猫:政府的失职迫使公益组织的越位,而公益组织的越位又助长了政府的失职,耗费宝贵的公益资源。公益组织需要探讨建立鉴督政府的有效机制,才能使政府和公益组织都各尽其职,各归其位。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感谢前方NGO的努力】看到前方NGO张贴的感谢信,徐永光理事长回复:工作都是前方NGO朋友和志愿者做的。这是前方NGO朋友对南都基金会的鼓励。我们会更加努力! @刘洲鸿
——@刘洲鸿:感谢大家给我们的鼓励。成绩属于@成都公益组织420联合救援行动
——@成都公益组织420联合救援行动:感谢所有参与此次救援的人,你们的善行,如一盏明灯,愿能驱走地震灾区的黑暗,合十感恩!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420联合救援#“4.20社会应对圆桌会议”工作议题:信息分享机制;公益资金使用管理;志愿者服务与管理。时间:2013年4月28日14:00至18:00,地点: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24号天怡宾馆餐厅二楼会议室,诚邀各公益机构参与,详情http://t.cn/zTSl239
——@北师大社发院MPA项目:社发院张强老师、陆奇斌老师等人将赶赴四川研讨,祝顺利、平安。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行业新闻#【信托行业酝酿发起设立公益信托 支持雅安灾后重建】据悉,中国信托业协会正在协商民政部门等相关政府机构,组织信托公司尽快发起设立公益信托,为四川地震灾区雅安芦山灾后重建提供全方位和持续的金融支持。雅安地震灾后重建或成“公益信托”新契机。来源:@新浪财经 http://t.cn/zTSPCnw
——@希热曲尼:善举!但后续的管理更加重要!
——@彭艳妮:关注!
——@圆恩寺老友:《信托法》中专门有一个章节是“公益信托”,可惜这么多年一直沦为一纸空文!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2013年4月25日,南都基金会收到北京工蚁坊捐赠善款2000元,所有款项用于雅安赈灾420联合救援行动项目。
相关阅读:
南都基金会雅安救灾通讯第一期 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社会应对系列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