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2014银杏伙伴德国考察之旅(第6-10天)-伙伴见闻-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2014银杏伙伴德国考察之旅(第6-10天)-伙伴见闻
2014-07-09

 第六天:

中国和德国的文化差异特别大,今天提问时,有伙伴请老师讲一个特例,这是德国人不能理解的事情。德国文化讲的是欣赏和包容,蒙氏教育法只是一种运用在不同孩子身上的方式,而不是把坏孩子变成好孩子。

——周蓉(银杏伙伴,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主任)

      

环境NGO有很多类型,有些是永远飘在空中的,有些是真正落地从身边的环境问题着手改变的。本土的环境问题理应由本土机构和社区居民共同发现、讨论、推动和改善。绿色联盟柏林过去20多年做了很多公众参与社区绿化营造的活动,此外,绿化体育场所、环境议题咨询服务等等,本质上,都是着眼于社区周边的环境问题,这样的NGO应该遍地开花;牛奶盒改造计划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类似的创意,一方面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体现减少垃圾和回收垃圾的理念;另一方面是推动绿植和环境营造的公众认知,提升公众参与。当然,最有趣的还是该创意本身所延展的传播功能。

——刘毅(银杏伙伴,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负责人)

第七天

今天在汉堡考察一家专为需要救助的人群提供食物的基金会,他们每周为1.5万人提供救助食品。食品来源是超市或者生产商。当问到如何保障食品安全时,回答是没有这个担心,因为在德国能进入市场的食品基本都是安全的,公众不需为这个事操心,政府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石远成(银杏伙伴,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总干事)


我们来到位于市中心议会厅旁边的Bucerius Kunst Forum参观一位叫做Kirchner的艺术家的作品展。德国有3%的税收是给到艺术机构的,德国人认为这是德国有代表性的一件事,他们之所以有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就是因为他们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资。艺术中心所在基金会的基金总额7600万欧元,去年支出总额约210万欧元,主要支持教育、经济和艺术。德国市民也积极的参与艺术支持的捐赠,一般他们会捐出个人工资的1.2%。

——詹敏(银杏伙伴,麦田计划秘书长)

 第八天:

下午体验盲人创办的黑暗中对话,全程90分钟,馆内漆黑,视力不再有用,完全靠听觉、感觉、触觉、团队。有不同的主题:公园、博物馆、海船、影院,以及最后可以真实消费的bar。bar里的消费是在完全看不到实物的情况下,我们点饮料和零食,盲人服务生快速找回零钱,这真的是人家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太多未知和不同生物圈组成,人类中心主义,或者某个种族和群体的优越,某种程度是骄傲与无知,个体同样。因此,谦卑下来,尊重并共存着,探索并汲取着。

——白亚丽(银杏伙伴,北京梁漱溟乡建中心项目总监)

第九天:

政府釆购模式,将为外国移民提供咨询和服务交由Ngo提供,一改官僚化运作模式,改为类似银行客户服务模式,如预约等机制,总之,就是以人为本。讲到一个有趣现象,因为这里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证,有企业因丧失对外国人工作许可控制而问责,责任人说:如果你的企业在福利、工时、工资上有足够竞争力,也足够尊重员工,你不需要用工作许可来要挟员工。

——杨晶(银杏伙伴,深圳衡益(Ourworkers)负责人)

第十天:

6月22日-7月1日,23位银杏伙伴在德国的柏林和汉堡走访了共21家社会组织,并举行了2次工作坊。7月1日上午,伙伴们进行了简单的考察总结会后便各自启程回国,但更深入的感受和收获肯定还需要伙伴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梳理、沉淀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