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公益人才:需多,供少,流失快-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公益人才:需多,供少,流失快
2014-10-03

2010年原任民政部司长的王振耀辞职转任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的院长,行业内外赞声一片。如果透过这个华丽转身,注视到转身后的方向——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打造公益行业的黄埔军校——就不难发现公益人才问题的重要程度。

2010年12月,腾讯公益基金会、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开展了“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的调研”结果发现:公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巨大,65.7%的机构未来一年有人员扩张的计划,并以项目管理、公关传播、筹资等专业化人才需求最迫切;但与巨大的人才需求相左的是超半数机构遭遇人才流失的困境,且离职人员中有近80%流向了公益以外的其它领域。而薪酬待遇低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发展空间小、对机构不认同、社会认可度低等也对人才流失有较大影响。


逾6成机构预增员,专业型人才需求迫切

中国的公益事业近几年处在逐渐上升发展的阶段,无论是政策环境、政府支持、行业及机构发展、公众认知与参与等都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促进了公益机构规模的扩张,也催生了更多的人才需求。调查显示:65.7%的机构表示在未来的一年中将增加全职员工的数量,32.2%的机构保持员工数量不变,而表示会减少员工数量的机构只有2.2%。如果再加上不断涌现的新成立的公益机构,对公益人才的需求将更为巨大。

从人才需求的类型上看,在未来一年里,公益机构最希望补充的岗位人员是项目管理人员,有37.1%的提及率,其次是公关传播(13.9%)和筹资(15.2%)。此种需求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公益机构持续发展的期望。

 

资料来源:《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本调研由腾讯公益基金会、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联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共同发起并合作开展。
:专业人员指教师、心理咨询、康复师、保育员等具有专业技能在某一领域提供服务的人。比例不足5%的选项合并为其他。

 

超半数机构遭遇人才流失,80%流至领域外

当一个行业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时,往往会产生很强的人才拉动力,促使新劳动力(如应届毕业生)或其他领域的人员大量涌入,以弥补本行业人才的匮乏。但目前应届毕业生进入公益行业就业的人数依然有限,据清华大学邓国胜教授表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培养公益人才的,但目前为止培养的学生,真正到公益慈善组织工作的很少,大部分都到企业里去了,显示了公益行业的“吸引力”不足。本次调查还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有56.5%的机构遭遇了员工离职,其中各类草根NGO及社会团体的遭遇离职的比例更在60%左右,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的比例较低,分别只有33.3%和18.8%,显示了公益机构的“维系力”有限。

资料来源:《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本调研由腾讯公益基金会、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联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共同发起并合作开展。

 

如果说部分公益机构的人员离职情况可能属于正常的人才流动,那么,进一步分析离职人员的去向则发现,近80%的人离职后选择在非公益行业就业,仍然选择在公益行业工作的只有22.2%,其中选择其他公益组织的占16.8%,自己创办公益组织的3.3%。与2009年进行的《北京市职工发展研究报告》中北京职工的离职去向比较,后者离职后选择其他行业的比例只有34.8%。因此,公益行业呈现了非常明显的行业性人才流失的现象。

薪酬低、空间小是人才流失主因,公益从业环境亟待改善

公益行业人才供给不增反而外流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单从从业者的意愿方面看,本次调查显示,83.4%的公益从业者表示会将NGO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而在未来一年的工作打算中,也有高达81.4%的人表示会继续留在本机构,从业者对公益行业的从业意愿非常高。

当问到离职原因时则发现,“薪酬待遇低”是从业者离职的首要原因,提及率高达43.1%,可见,缺乏竞争力甚至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薪酬待遇严重影响了公益人才的吸引和留用。当然,除此之外,发展空间小(16.2%)、对机构不认同(14.6%)、工作挑战大(8.5%)、社会认同低(6.2%)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综合看来,公益行业在价值认同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仍应从整体改善从业环境,在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社会认知等方面建立良好的职业环境和正面的职业形象;另一方面,公益机构也应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将情感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做到实处。如此,才能逐渐建立起人才与行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资料来源:《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本调研由腾讯公益基金会、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联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共同发起并合作开展。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方兴未艾,也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或许能使公益事业大踏步的前进,而优秀公益人才的投入将为公益事业各方面的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创造更多的可能,也关乎整个行业的兴衰及未来。但公益人才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如何为公益从业者创造更好的从业环境或者提供阶段性的支持,需要认真探索和努力实践。

技术说明:本次调查于2010年10月进行,通过电话访问方式成功访问451个样本,涉及的机构类型包括民政注册的NGO、工商注册的NGO、未注册的NGO、社团、国际NGO、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国际基金会;覆盖京沪(北京、上海)、西北(甘肃、宁夏、青海、陕西)、西南地区(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重庆)、东部沿海(福建、广东、海南、江苏、山东、天津、浙江)、中部(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东北及华北(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香港等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