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首次景行伙伴交流会在京举行-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
  • info@nandu.org.cn
  • 010-51656856
  • 南都微信
  • 南都微博
首次景行伙伴交流会在京举行
2013-09-17

景行伙伴交流成长的烦恼,行业内外朋友共同支招
    ------记首次景行伙伴交流会

  自2012年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简称南都基金会)正式启动“机构伙伴景行计划”(简称景行计划)以来,景行计划迄今共资助了7家机构(称为景行伙伴)。经几家景行伙伴提议,首届景行伙伴交流会于2013年9月3日至9月4日在北京举行。交流会第一天的主题是增进了解、分享经验,每家景行伙伴介绍所在领域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机构的应对思路及存在的挑战;第二天则围绕机构如何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社会影响力展开深入讨论。

  参与会议的7家景行伙伴分别是:广州恭明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原ICS,简称恭明中心)、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简称西部阳光)、自然大学、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简称惠泽人)、中国慧灵(简称慧灵)、心智障碍服务创新联会(简称心智联会)、陕西妇源汇性别发展培训中心(简称妇源汇)。应南都基金会的邀请,敦和基金会、同济慈善会、徐氏家族基金会、恩友财务、公域合力、社会资源研究所等基金会和支持性机构也参加了此次景行伙伴交流会。南都基金会的徐永光理事长、程玉副理事长、康晓光理事、王海光理事、陈博理事、何进监事、刘洲鸿秘书长、彭艳妮副秘书长参加了此次交流。

  在第一天的分享中,首先发言的恭明中心领导人曲栋先生多次提到了未来公民社会的发展,在肯定了广州公益组织注册中感受到的开放、多元的趋势后,提到公民社会发展应该与社会转型紧密结合,脱离社会的公益组织发展有巨大价值缺失,如果基于这样的视角,民间公益还面临很大的挑战。这一问题得到在场人士的关注,话题贯穿会议始终。

  随后分享的西部阳光关注的是农村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机构负责人来超女士指出:农村学校硬件质量提高,但分布不合理,寄宿制学校数量很大,而师资建设缓慢、效果不佳,留守儿童得不到情感关爱,存在巨大心理问题。西部阳光的工作即通过常年扎根在甘肃某县域与当地教育部门、学校、教师、民办教育者共同工作,通过幼教、驻校社工、教师支持的方式改善3-15岁孩子的受教育环境,并提升本地教育者的意愿和能力。同时梳理这些经验,通过支持平台分享给其他教育公益组织。

  惠泽人的负责人翟雁女士幽默地形容自己机构的工作像是“媒婆”,帮助成立3-5年的NGO组织对接企业的专业人力资源,推动NGO与企业间的交流,提高NGO的专业能力,也推进企业、公众对公益的了解。

  自然大学关注正在发生的环境伤害案例,直接介入案例,利用新媒体快速曝光与跟踪,引发公众对事件的强烈关注,促成事件得到更快速的解决。负责人冯永锋先生强调NGO工作要社会化,尤其突出新媒体的重要性。他说:工作内容微博化使他们对案例的干预发出更大的声音,积极壮大民间环保的力量。当被问到如果没有微博,自然大学可否办得下去时,冯先生回答道:“可以,只不过不会办的这么高调。”这个回答引发会场一片笑声。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的出现在NGO的发展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心智联会的张巍先生也肯定了这一点,提到自己和个别报纸等传统媒体在打交道时,遇到不实报道的惨痛经历。他认为新媒体可以让心智联会更准确地发声。南都基金会的徐永光先生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公益机构一定要发声,这样才能得到社会上的更多关注,进一步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

  慧灵的周佩仪女士介绍了慧灵的社区化服务模式如何让16岁以上智障人士享受更好、更有尊严的服务,她们在全国12个城市办有这类机构,并提出NGO加盟连锁的经营模式及人才梯队建设中遇到的困境。心智联会是由民间发起和运作的心智障碍领域的行业协会,采取类似联邦制的组织架构和民主的议事规则,将全国的心智障碍服务机构联合在一起,并形成区域的联合。

  妇源汇的高小贤女士以本机构发展为例映射了近30年中国NGO发展历程,并提出领导人换代和接班人培养问题。目前妇源汇正试图将一些部门拆分成小机构,部门负责人直接做小机构的领导人,变“老马拉大车”为“小马拉小车”,引发了会场的热烈讨论。

  在自由交流环节,南都基金会的理事陈博先生提出两个问题:NGO靠什么维系团队?NGO为何会存在竞争?这两个问题将会场讨论推向高潮,也开启了第二天的会议内容。

  在第二天关于机构如何可持续发展的研讨中,“领导人交接”、“人才的吸引、留用和发展”成为讨论的核心话题。景行伙伴、在场嘉宾和南都的理事、监事分别就此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康晓光理事分析称:优秀的领导人要具备宽广的心胸,不居功自傲;忠诚于所从事的事业,而不是自己的成就感;不断学习,面向新问题,提出并实践创新的解决方案,放下自我。而何进监事提出,领导人要在一开始时就想好如何退出。

  对于人才的建设,在多个案例及经验的分享中体会到:优秀的组织,无论是公益的还是商业的,在初创期都是靠一股劲,发展期要逐渐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降低对个人的依赖;在第三阶段则要通过文化凝聚人。也只有真正建立起自身文化的组织才有可能基业长青。在任何阶段,吸引人的关键都是理解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理解组织内部的人的需求是什么,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满足它。大家称:公益组织具备天然的优势通过价值、精神凝聚人,摆在面前的功课就是如何让这些价值发挥出来,成为日常中可见的行为、可感知的氛围、可支撑的力量。当然,基本生活水平的保证是重要的基础。自然大学的冯永锋在讨论中一再强调,永远没有完全胜任的人,要以事带人,让团队在做事中、实战中成长,并形成凝聚力。

  下午关于社会影响力的研讨也碰撞出很多观点。关于社会影响力是什么?提出了是:找出真问题并解决了它,是影响了政府政策,是增加了公众认知和参与等等,而偏重服务和倡导的组织其影响力会有不同侧重。无论某个具体组织其影响力是什么、如何体现,问题和需求永远是机构存在的导向,对于问题的界定和解决,是否在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效性如何,值得公益组织不断反思、改进,社会影响力正是沿着这一思路指引公益组织的行动。

  会议由南都基金会项目官员刘晓雪、项目总监林红以及副理事长理事程玉轮流主持。南都秘书处的其他同事旁听了会议并参与了会议的现场支持。

  “机构伙伴景行计划”是南都基金会的战略性项目之一,是以创新的资助模式对具备支持性或引领性的民间公益组织进行资助的长期计划。该计划的资助对象为有潜力带动行业发展的机构,以此提高行业专业性,促进分工协作,增加社会参与。资助模式是通过目的明确、使用灵活的资助,帮助机构跨过发展门槛,提高可持续性,增加带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