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盛年禅位之谜:为何选赵匡胤一脉子孙?
但赵构偏偏没这么选,这里面啊,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呢,经历了靖康之难后,北宋宗室凋零,太宗一脉 99% 的人都落入了金人手中。就算有几个侥幸逃脱的,年纪也都不小了。赵构想在太宗一脉找个年龄合适的养子,那可太难了,就跟大海捞针似的。
第二个原因呢,就是太祖一脉好控制。你想啊,太祖一脉早就淡出北宋朝堂了,虽说挂着个宗室的名头,但实际上和普通人没啥两样。就好比当年的刘备,到了东汉朝堂上,虽说顶着个皇叔的名号,还不是得听曹操的摆布。赵构估计就想着,要是立太祖一脉的养子,对方想坐稳皇位,肯定得仰仗自己。到时候,他这个 “太上皇” 就能在背后遥控朝政,多好啊。
赵构把寻找养子的事儿,交给了赵令畤去办。这赵令畤也是个宗室,不过他这人,一生就喜欢文学创作,对权力啥的没太大兴趣,在宗室里算是让赵构比较放心的人。
赵令畤接到皇帝的命令,那可上心了,跟寻宝似的,到处去找合适的人选。经过一番精挑细选,终于选出了两个少年,送到了赵构面前。赵构一开始,其实挺想选赵伯浩的,为啥呢?因为这孩子长得胖乎乎的,看着就有富贵相,让人一看就觉得喜庆。但他又怕自己太草率了,就想着再暗中观察观察。
这一观察,就发现问题了。赵伯浩性格张狂,做什么事儿都毛毛躁躁的。而另一个少年赵伯琮呢,稳重、听话,不管遇到啥事儿,都能沉得住气。赵构本来就想找个好控制的养子,这么一对比,自然就选了赵伯琮。
赵伯琮进了宫,做了皇帝的养子,名字自然也得改。赵构给他赐名赵瑗,后来又多次改名,最后改成了赵昚。你看这改名的过程,也能看出赵构对这个养子不太放心,总觉得他和自己不够亲近。
后来,赵构还利用赵昚来制衡秦桧。你想啊,秦桧当时在朝堂上权力多大呀,赵构心里肯定不踏实。有了赵昚在,就能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这赵构啊,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可响了,他可不想看到朝堂上有哪一方势力一家独大,威胁到自己的皇权。
秦桧去世后,赵构为了进一步制衡赵昚,又收养了赵璩。那时候,赵构一直没立太子,赵昚也只是个皇子。赵构就想看看,这两个养子谁更听话,更合自己的心意,这太子之位就给谁。
为了试探他俩,赵构可费了不少心思。有一次,他让赵昚和赵璩临摹自己的书法,要求临摹 500 遍。赵昚那是认认真真地临摹,每一笔每一划都跟赵构的字如出一辙,甚至还多临摹了 200 遍,可见他对赵构的命令有多上心。而赵璩呢,觉得这事儿太麻烦了,干脆一遍都没临摹。从这一件小事儿,就能看出两人的态度差别。
还有一次,赵构分别赏赐了 10 个宫女给赵昚和赵璩。赵昚对待这些宫女,那是规规矩矩,完全按照对待父皇嫔妃的礼节来。而赵璩呢,就把她们当成普通宫女,该干啥干啥。过了一阵子,赵构把宫女们召回,一打听,心里就有了底,觉得赵昚更听话,对自己也更恭敬、孝顺,就决定立他为太子。
事实上,直到禅位前夕,赵构才正式立赵昚为太子,没过多久就禅位做了太上皇。他心里肯定想着,就算赵昚做了皇帝,朝堂上的大事儿,还得听自己的。
赵构当上太上皇之后,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每天不用一大早就爬起来上朝,朝堂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也不用他操心了。要是有啥大事儿,赵昚这个皇帝还得向他请示。尤其是和金国有关的事情,赵构特别关注,毕竟那可是他一直以来的心病。
赵昚呢,对赵构这个太上皇也是恭敬孝顺得没话说。为了让赵构能开开心心地养老,特意大兴土木,修建了好多宫殿、亭台楼阁,还有假山园林,就想让太上皇住得舒服点。而且,赵昚每隔 5 日就会率领群臣去向太上皇请安,后来还是赵构觉得太麻烦了,要求改成一月请安四次。
赵昚还下旨,给太上皇的俸禄是每月十万贯。要知道,当时一品大员的月俸才 400 贯,这差距可太大了。就连赵构自己都觉得赵昚这么做有点过头了,在他的坚持下,月俸才改成 4 万贯。
从这些事儿就能看出来,赵构禅位之后,日子过得确实挺滋润的。不仅远离了朝堂上的烦心事,还牢牢地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这太上皇当得,比当皇帝还自在呢。
我有时候就想啊,赵构要是能把这些心思都用在对付金国上,说不定金国早就被他平推了。可惜啊,历史没有如果。他这一生,有无奈,有挣扎,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但不管怎么说,他在五十五岁选择禅位,把皇位交给赵匡胤一脉子孙这件事儿,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咱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谈资和思考。
好啦,今天关于赵构禅位的事儿就跟大家聊到这儿啦。要是你觉得这事儿有意思,别忘了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我,后续还有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分享给大家,愿您往后的日子,顺风顺水,财运亨通,干啥啥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