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莨,薯莨的功效與作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薯莨 | 中藥圖典
薯莨
Shǔ Lànɡ
別名
山豬薯、山羊頭、硃砂蓮[湖南]、茹榔、金花果、紅孩兒、赭魁、薯良、雞血蓮、血母、硃砂七、紅藥子、孩兒血、牛血蓮、染布薯
功效作用
活血補血,收斂固澀。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腹瀉;外用治燒傷。
英文名
Shouliang Yam Rhizome
始載於
《唐本草》
毒性
小毒
歸經
藥性
涼
藥味
苦
目錄
1 植物形態
2 生態環境
3 資源分布
4 化學成分
5 應用價值
5.1 藥用價值
5.2 工業用途
植物形態
藤本,粗壯,長可達20米左右。塊莖一般生長在表土層,為卵形、球形、長圓形或葫蘆狀,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斷面新鮮時紅色,干後紫黑色,直徑大的甚至可達20多厘米。莖綠色,無毛,右旋,有分枝,下部有刺。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葉片革質或近革質,長橢圓狀卵形至卵圓形,或為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5-20厘米,寬 (1-) 2-14厘米,頂端漸尖或驟尖,基部圓形,有時呈三角狀缺刻,全緣,兩面無毛,表面深綠色,背麵粉綠色,基出脈3-5,網脈明顯;葉柄長2-6厘米。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2-10厘米,通常排列呈圓錐花序,圓錐花序長2-14厘米或更長,有時穗狀花序腋生;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或卵圓形,長約2毫米,內輪倒卵形,小;雄蕊6,稍短於花被片。雌花序為穗狀花序,單生於葉腋,長達12厘米;雌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卵形,厚,較內輪大。蒴果不反折,近三棱狀扁圓形,長1.8-3.5厘米,寬2.5-5.5厘米;種子著生於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4-6月,果期7月至翌年1月仍不脫落。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350-1500米的山坡、路旁、河谷邊的雜木林中、闊葉林中、灌叢中或林邊。
資源分布
分布於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南部和西部、雲南、西藏墨脫。印度支那、菲律賓亦有。
化學成分
塊莖主要含縮合鞣質及甙類,已分離得到酚性糖甙如3,4二羥基苯乙醇葡萄糖甙(3,4-dihydroxyphenethyl alcohol glucoside),根皮酚葡萄糖甙(phloroglucinol glucosicde)等及鞣質右旋兒茶精(catechin),左旋表兒茶精(epicatechin)和它們的二聚體:原矢菊素(procyanidin)B-1、B-2、B-5、,三聚體:原矢車菊素C-1,兒茶精(4α-6)-表兒茶精-(4β-8)-表兒茶精[catechin(4α-6)-epicatechin-(4β-8)-epicatechin],表兒茶精-(4β-6)-表兒茶精-(4β-8)-兒茶精[epicatechin-(4β-6)-epicatechin-(4β-8)-catechin],四聚體:表兒茶精-(4β-8)-表兒茶精-(4β-8)-表兒茶精-(4β-8)-表兒茶精[epicatechin-(4β-8)-epicatechin-(4β-8)-epicatechin-(4β-8)-epicatechin]。另含大量糖、澱粉及維生素C(vitamin C)。
應用價值
藥用價值
藥材名稱
【藥名】薯莨
【別名】赭魁、薯良、雞血蓮、血母、硃砂七、紅藥子、金花果、紅孩兒、孩兒血、牛血蓮、染布薯。
【英文名】Shouliang Yam Rhizome
【拉丁藥名】Rhizoma Dioscoreae Cirrhosae
藥材來源
【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薯莨的塊莖。
【考證】
⑴《唐本草》:赭魁,大者如斗,小者如升,葉似如蘅,蔓生草木上。陶所說者,及土卵爾,不堪藥用,梁、漢人名為黃獨,蒸食之,非赭魁也。
⑵《夢溪筆談》:《本草》所論赭魁,皆未詳審,今赭魁南中極多,膚黑肌赤,似何首烏。切破,其中赤白理如檳榔。有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製靴。
【採集儲藏】5-8月採挖,洗淨,搗碎鮮用或切片晒乾。
【藥材鑒定】
⑴性狀鑒別,塊莖葉長圓形、卵圓形、球形或結節塊狀,長10-15cm,直徑5-10cm。表面深褐色,粗裂,有瘤狀突起和凹紋,有時具鬚根或點狀鬚根痕。表面深褐色,粗裂,有瘤狀突起和凹紋,有時具鬚根或點狀鬚根痕。縱切或斜切成塊片,多數呈長卵形,長3-12cm,厚0.2-0.7cm。外皮皮皺縮,切面暗紅色或紅黃色。質硬而實,斷面顆料狀,有明顯的或隱約可見紅黃相間的花紋。氣微,味澀、苦。
⑵顯微鑒別,塊莖橫切面:木栓層較厚,細胞壁微木化,皮層中有分泌細胞散在,長徑54-102μm,內皮層細胞1列,切向扁小。維管束外韌型,稀疏散在。薄壁細胞中含鞣質、澱粉粒。澱粉粒卵圓形,長徑14-20μm。
藥性論述
【性味】味苦;性涼;小毒。
【功效】活血止血;理氣止痛;清熱解毒。
【主治】咳血;咯血;嘔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腹痛;脘腹脹痛;痧脹腹痛;熱毒血痢;水瀉;關節痛;跌打腫痛;瘡癤;帶狀皰疹;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絞汁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敷或磨汁塗。
各家論述
⑴《別錄》:主心腹積聚,除三蟲。
⑵《藥性考》:浸酒服,能活血。
⑶《貴州民間方藥集》:止痢疾。治產後腹痛,臌脹。又治哮喘。
⑶《湖南藥物志》:活血,補血,止痛,散氣。治筋骨痛,關節炎腰痛,內傷吐血。
⑷《全國中草藥彙編》:止血活血補血,收斂固澀。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腹瀉;外用治燒傷。
⑸《實用中草藥彩色圖集》:微苦、澀,微寒。止血,活血,養血,收斂固澀。用於崩漏,產後出血,咯血,尿血,上消化道出血,貧血。
⑹《中國植物志》:入藥能活血、補血、收斂固澀,治跌打損傷、血瘀氣滯、月經不調、婦女血崩、咳嗽咳血、半身麻木及風濕等症。
臨床運用
⑴止血:對婦科出血(主要產後惡露不淨,月經過多)、上消化道出血、咯血等均有一定療效。用法:用塊根每日-5錢,水煎分兩次服。有報導,用紅孩兒以水或丙酮提取製成片劑,日服3次,每次粒(相當於生藥12g),治療婦科出血213例,有效率為84%,療效顯著者(出血量減少一半以上至完全停止)達53%。服藥後間有輕微反應,如胃部不適、腹部脹滿、頭昏脹等,一般不須特殊處理。
⑵治療出血性紫癜:取紅孩兒1兩(干),落地紅(唇形科植物,又名雪見草、關須公、野芥菜)3兩(鮮),加水400ml,煎取150ml,1次或2次分服。臨床觀察5例,經服藥2天後,口腔粘膜、齒齦出血停止,軀幹四肢紫癜減退,精神情況好轉,食慾增加,尿色接近正常。1例複查血小板由8600/ mm3增加至116000/ mm3。
⑶治療細菌性痢疾:取血娃、地榆各3錢,水煎,每日2次分服。治療22例,治癒20例。症状消失和大便鏡檢陰性平均在服藥後5天。此外,紅孩兒內服對貧血似有一定療效;對母乳缺乏者可增加奶量。
藥理作用
⑴止血作用:家兔灌服薯莨煎劑1.5 g/kg,其出血時間與凝血時間,均顯著縮短。在試管內草酸血漿除去小血板後重新鈣化凝固時間的測定,薯莨提取液似有類似血小板的促凝作用。
⑵對子宮的作用:薯莨酊劑或煎劑對離體小鼠子宮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張力,振幅及頻率均有增強,提取液則未現作用。
⑵抗菌作用:酊劑或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菌球有中等度抑菌作用,對甲型副傷寒桿菌與宋氏痢疾桿菌有較弱的抗菌作用。抗菌作用可能與其中所含鞣質有關。40%乙醇浸液或100%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和志賀痢疾桿菌等有抑制作用。煎劑1.5g/kg灌胃,對兔凝血時間及出血時間較正常分別縮短48%及36.5%。20%乙醇浸液或10%煎劑0.2ml在麥氏浴皿中對小鼠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20%乙醇浸液0.05-0.1ml靜脈注射對蟾蜍在體心臟活動無影響;0.15-0.2ml則使心跳抑制,最後心室停跳,但心房跳動仍能維持一段時間。煎劑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99.9g/kg。
工業用途
塊莖富含單寧,可提制栲膠,或用作染絲綢、棉布、魚網;也可作釀酒的原料。
中藥百科
按分類查藥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祛風濕藥
芳香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溫里藥
理氣藥
消導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活血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平肝熄風藥
開竅藥
補益藥
固澀藥
外用藥
按歸經查藥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按藥性查藥
溫性中藥列表
平性中藥列表
寒性中藥列表
涼性中藥列表
熱性中藥列表
按藥味查藥
甘味中藥列表
苦味中藥列表
辛味中藥列表
酸味中藥列表
鹹味中藥列表
澀味中藥列表
淡味中藥列表
按名稱查藥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方劑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電子書
《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學》
中藥相關
中醫百科
中藥圖典
有毒中藥列表
藥品百科
歸經
四氣
五味
中成藥百科
出自A+醫學百科 「薯莨」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96%AF%E8%8E%A8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薯莨」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3個分類: 中草藥 | 薯蕷科 | 中藥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