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聪明”和“智慧”有什么区别?

by admin公益副本

夜读丨“聪明”和“智慧”有什么区别?

宋仁宗年间,有家粮店老板的生意一直不好,于是他找到做秤的师傅,要求做一把15两半的秤(当时一斤为16两),答应做成之后多给师傅一贯钱。

这件事被老板家的小儿媳听到了,待老板走后,小儿媳跟师傅说:“我爹年纪大了,刚才嘱咐有误,他是让你做一把16两半的秤,做成之后我给你两贯钱。”后来,这个老板把秤拿回米店,生意日渐红火。不仅相邻米店的顾客常来光顾,远处的顾客也不断登门。

到了年底,粮店老板发现利润翻了两番,他得意地说了自己盈利的秘密,是每卖出一斤都多赚半两。此时小儿媳起身,把事情的原委说出后,老板才恍然大悟,感到万分惭愧。

曾国藩曾说过一句话:“凡事不可占半点便宜。情愿人占吾便宜,断不肯吾占人便宜。”很多时候,一个人越肯吃亏,越不会吃亏。喜欢耍小聪明的人,终究占不到半点便宜。

精明的人往往厚此薄彼,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智慧的人,会兼顾双方的利益,达到双赢。聪明人重视眼前,只在乎自己利益;智慧的人预见未来,成就别人其实在成就自己。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是一名商人,在进行贸易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在外的鲁国人,于是自己掏钱将人一一赎回,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知道后对他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果然如孔子所言,百姓们纷纷效仿子路,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积极伸出援手,而被助之人也懂得回报对方。一时间,鲁国民风都得到了改善。

善举需要滋养,滋养它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荣誉、奖励和补偿。行善而不图回报,这是一种至高的个人境界,但作为社会、当政者、受惠者则不能忽视奖励和报偿。不仅如此,古人甚至还主张奖励要快,“一有小善,不终朝而赏随之”,“使人速得为善之利”。因为这样人们“皆将鼓舞奔走,日夜惟善之归矣”。

相反,一个社会如果总让“好人流血又流泪”,那么,善行就会踯躅,就会徘徊,就会止步。

相比来说,孔子是真正的大智慧。 真正的善良不是说以个人行为获得更多人的鼓励,而是能够推动整个社会每个人都去行善事儿,去影响更多的人去行善,这才是大善。

所以聪明和智慧有什么区别?

聪明的人活得很累,智慧的人活得洒脱;聪明人表面上精明实际上糊涂,智慧的人表面上糊涂,实际上是真智慧;聪明的人考虑个人虚名,智慧的人考虑大局的发展。

夜读丨从容,是解决问题最高明的方法 夜读丨遇事要稳住:事缓则圆,心缓则明

夜读丨心存敬畏,才能走得更远

主播:丁谦

媒体人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解忧汐言(ID:daodaojie999)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全民夜读”栏目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ad More